供销社的命运是中国经济晴雨表
供销社的盛衰起落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的思想线索与能力。对供销社的念念不忘,难道是一根筋地应对制裁、封锁、脱钩?细思极恐。
“供销社”全称是供销合作社,1989版《辞海》的定义是: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自愿入股并由国家扶持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组织。供销合作社具有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主要职能是对农村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收购和推销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为农业生产服务,并方便人民购销,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个概念掺杂理想化的、字面上的,也就是没有落地的内容,如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就是如此。供销社的兴衰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及思维密不可分,但对其定性或定位在当代还有不同看法,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半官半民、上官下民等说法都有,堪称一笔糊涂账。其实将供销社视为一种国有企业,就容易理解了,所有制只是噱头,那么多冠以人民称号的单位,人民何在?
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重要指示和批示都说,供销社要当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云云。两三年前供销社还和国营“大食堂”这个历史概念,在媒体上一起喧嚣一阵子,但并没有翻红。
中共建政后,在农村说“去供销社”,就是消费的同义语和购物的口头禅。因为少见,现在年轻人十分陌生。我对供销社怀有深厚而复杂的感情,我母亲十几岁就开始在湖南省基层供销社药柜当学徒,一直工作到退休,之前全家都住在供销社的商店里。我妹妹和妹夫都是供销社职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因供销社亏损散伙而下岗。
有人将上世纪的基层供销社称为连锁超市,不准确,顾客买东西,要通过售货员从柜台橱窗中拿出来,而不是随意走动,自由挑拣。那时的乡镇供销社是以住家式的商店或说代销点、门市部的形式出现,前店后家或者下店上家,没有所谓周末和八小时工作制,有的晚上还要睡在大堂以防盗。
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统购统销计划经济时代,生活和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等的购销,都由供销社这个唯一渠道进行,没有自由流通余地,没有讨价还价空间。稀缺性和垄断性自然就造成国企性的一系列毛病,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想而知。1979年的电影《瞧这一家子》中,刘晓庆扮演的书店营业员,生动诠释这种状态。当然,农村里的营业员都是乡里乡亲的,大部分还不至于这幅德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搞活,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供销社人员的收入就相形见绌,如老一辈的退休工资,比当地小学教师低得多。但在1980年代及以前凭票供应的年代,供销社系统的收入要好于靠“鸡屁股银行”(编按:指靠卖鸡蛋维持生活)的农民,工资稳定月结,属于让人羡慕的“吃公家饭”的商品粮非农户口系列。要进入这个体系,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我舅舅当时任生产大队长即村长,母亲由舅舅介绍进入供销社,在我印象中没有竞聘和招聘这一说。每个环节的走后门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