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大锅饭:从理想主义到效率困局的农村试验”
今日浏览公众号时,读到了《“大锅饭”的困局:集体化农业中的效率与公平》(原创:历史深处的回声历史深处的回声2025年01月23日 19:52广西)一文。
文章开头,作者用“大锅饭:从理想主义到效率困局的农村试验”作为全文的主题提示。
文章说:
“还记得‘大锅饭’这个词吗?它一度成为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代名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集体化运动中,土地、农具、劳动力都被统一管理,农民告别自家耕种,加入了人民公社的大集体生产。”
“但这种以公平为旗帜的集体化农业,却在实践中暴露出效率低下的困局,甚至酿成了历史性的悲剧。”“在1958年掀起的人民公社运动中,数亿农民被组织到大集体中共同劳动,吃“大锅饭”成为农村的主流生产生活方式。”“初期的集体化带来了短暂的高涨士气和生产增量。”“公社化的标语贴满墙头,人人喊着口号走上田间。”
“干活时,生产队划定工分,按劳分配,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多干少干一个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们发现,辛苦干一天和偷懒摸鱼拿到的粮食差不多,劳动积极性因此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在极端情况下,集体化生产的低效与自然灾害叠加,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莫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数千万农民在饥饿中挣扎,而‘大锅饭’成为这一悲剧的背景板。”
从1956年的高级社到1983年的人民公社终止,农村的集体经济存在了27年左右。在这27年左右的时间里,在高级社到人民公社过渡的过程,由于没有经验,核算单位过大,因而在1958年到1960年的头几年时间发生了挫折。这对于一种新体制而言,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1962年进行了“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体制调整之后,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经济即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我国粮食产量也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上升通道。
如果说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那就是刚开始的1958年的开头的很短时间内确实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但到进行了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的体制调整之后,所谓的大锅饭的现象就不复存在。因此,把‘大锅饭’指代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1962年之后的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而生产队是采用工分制来进行社员的劳动投入计量和收入分配的。在采用时间计工的情况下,你做一天是一天的工分,你做半天是半天的工分,你不做就没有工分;在定额计工的情况下,你多做多工,少做少工。待到分配时,生产队根据每个农户的工分累计数进行收入分配,一个800工的家庭收入,与一个400工的家庭的收入就会相差一半,不仅现金收入相差一半,而且工分粮也会相差一半;在生产队分配时,口粮是按照人头分配的,但口粮按人头分配的是数数,每户分到的口粮是要用工分收入按照统一的价格来购买口粮的。如果工分收入不够抵销口粮的金额支出,那就会形成超支。在这里,那有大锅饭给你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