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开口闭口就是“民国大师”的人
01
近年来,互联网上忽然掀起了一股奇特的“民国大师”热。一些人把民国时期的文化人物捧上了神坛,拿他们的只言片语说事,称他们是“最后的真大师”,甚至以他们立镜,断言“中国近百年再无大师”了。这种论调不但给人一种今不如昔的印象,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说的是,这种对“民国大师”的过度美化,既不符合历史真相,也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更是开历史的倒车。无论这些人处于何种目的,对历史、对时代都是有害的,必须给予当头棒喝。
今天,我们就来拨开历史迷雾,让历史回归真实,揭穿这些人的谎言欺世,以正社会视听。
02
对“民国大师”神化,与其说是臆想,不如说是无知或别有用心。
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盲率高达80%,人均寿命不足35岁。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接受过西方教育或传统私塾教育的知识分子,自然成了文化舞台上的“稀缺品”。“民国大师”指的就是这些人。
将这种历史局限下的文化现象等同于“黄金时代”,其荒唐无异于将饥荒年代的窝头奉为满汉全席。
我们还是以一些人在网上大吹特吹的胡适为例,来看看“民国大师”的基本面貌吧。
胡适是那个时代的“海归”,绝对是稀缺中的稀缺。也因此,胡适成了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教授。加上胡适的“精明”,很快就在中国文化界混得风声水起。
就在胡适的美国导师约翰·杜威先生,四处打听“失踪”弟子胡适下落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中国传来了胡适的消息:胡适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约翰·杜威先生之所以四处打听胡适这个弟子的下落,是因为这个弟子的博士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开头,扔在他那里就不知去向了。约翰·杜威先生希望找到胡适,完成他的博士论文。
约翰·杜威先生见胡适在中国混得这么好,加上当时美国需要物色在华代理人,于是,约翰·杜威先生就给了胡适一个博士头衔。这也是胡适36个博士头衔中,含金量最大的一个。其它35个都是“荣誉博士”,直白地说,就是“水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杜威先生这么做,贯彻了美国以利益为导向的国家作派。当年,美国见李鸿章卖国很卖力,就给予了李鸿章“东方脾斯麦”之荣誉称号。2012年美国又授予了温中堂“美国工人之友奖”。美国人确实厉害,这样的操作,无一不是收获一本万利。
成了“民国大师”的胡适,九一八事变后,主张“中国应放弃东北以保全本土”,随后便跑到美国避难去了。
胡适1938年去美国任中国驻美大使,1946年回国。八年时间里,国家危亡,民族大义,在胡大使心里乏善可陈。这八年时间里,胡大使仅发表了3次抗日演说,却获得了35个荣誉博士头衔。我们虽然无法断定胡大使是不是公权力私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使这一职务,对于胡适获取35个博士头衔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