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联:从家书看毛泽东如何做父亲

2022-06-19 971 0
作者: 朱广联 来源: 昆仑策网

图片

  身为党的领袖,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肩负大任,工作繁忙。但这没有妨碍他对儿女们的关顾眷爱。

  书信便是他与儿女沟通交流、传情达意,表达父爱的重要方式之一。透过其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给孩子们的部分家书,信内信外、话里话外,装满了爱。

  这种爱,多元而丰富,博大而深沉,浓烈而醇厚。这种爱充满人性光辉,展现父爱智慧,彰显辩证思维。

  毛泽东家书是毛泽东留给其家人和世人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

  严慈相济

  毛泽东疼爱每个儿女,关心其成长进步。他也赢得了儿女们的敬重。爱妻杨开慧早年惨遭杀害,幼子毛岸龙不幸夭折,能活下来且健康成长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便成了毛泽东的至爱。

  1938年3月4日,得知有人去苏联,毛泽东放下手中事,赶紧给儿子写信。

  开头便是“亲爱的岸英、岸青”,非常亲热。“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我是盼你们来信啊!”“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浓浓的父爱,跃然纸上。

  1946年1月7日,得知毛岸英由苏联回国,毛泽东喜出望外,抱病亲自到机场迎接。当看到身着苏联陆军上尉军服的岸英从飞机上走下来时,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一把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喜不自禁地说道:“你长这么高了!”

  岸英到延安没几天,父亲提议,儿子爽应,去一所新式学府“劳动大学”学习。在毛泽东看来,岸英是个有志青年,是棵好苗子,但要多经受摔打和锻炼,尤其是要补上农村和基层这一课。岸英明白父亲的心,他脱下皮鞋,换上粗布衣服,到陕北吴家枣园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睡一样的土炕,干一样的农活儿,很快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几个月下来,“白胖子成了黑胖子”。毛泽东见了十分高兴。后又安排岸英去山西土改工作团,参加搞土改试点。“两个月的收获比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毛泽东为之感到欣慰。

  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岸英的信中深情地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这段话意味深长,很深刻。岸英将其视为“家训”和“座右铭”。他决心好好干,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岸英第一个报名上前线,毛泽东当即表态支持。后来当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时,毛泽东悲痛万分。哀痛之余,毛泽东批准将岸英的遗骨埋葬在朝鲜,埋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

查看余下7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