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耕:二进中南海——讲述采写毛主席的故事
北京的中南海是一方圣地,它不仅是明清两代的帝王园林和名胜古迹,更引人入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这里住着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等伟人。少年时代,我只能从画片上和课本中认识她。心里想,哪一天能去北京,在天安门前照个相,然后沿着红墙走一圈,看一看中南海有多大。因为我疑惑:北京四周是山川平原,怎么会有海呢?
少年的梦想成了现实。1969年初,东海前线的一个哨兵有幸到《解放军报》实习。我象鱼儿跃入了大海,走出北京火车站,第一件大事就是直奔天安门,以红墙黄瓦的城楼为背景,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影像。
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经过府右街、皇城根和景山,常常望着赭红色的围墙和碧水绿柳遐想:什么时候,我能进入红墙的大门,去中南海开一开眼界呢?
我见到了中南海的主人和伟人。1969年1月25日下午,毛主席和林彪、周总理等领导人在首都体育馆接见军队和群众代表,我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登上了和红墙一样颜色和红墙连在一起的天安门观礼台。这是1969年5月1日的天安门联欢,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我以《解放军报》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这里距中南海只有一步之遥。
终于,我坐着轿车进入了中南海。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上插有深绿色的特别通行证,这是经过总政治部和中央警卫局审批的,轿车缓慢地进入大门,警卫哨兵向我们行礼。我们有任务,我和老记者王建国奉命采访中南海的警卫部队长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事迹。这是1977年的初春,我已任命《解放军报》记者的第七个年头,华国锋主席提出了抓纲治国的决策,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来到中央警卫团的驻地,这是与一般部队营房不一样的一排排灰墙平房,内务整齐划一,礼节十分周到。我们在会议室里座谈,了解到中南海的8341部队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坚持二十多年的文化学习,培养了一大批有觉悟有文化的人才。
宣传科张科长引见我们和原一中队中队长韩庆余、原一中队教员和学员陈守信、李宝森、曹振学、邵辉、陈文笃和王明富座谈。他们仍然记得:毛主席关心警卫战士的衣食冷暖,问一天站几小时岗?学习几小时?家里还有什么人?生活怎么样?毛主席说:“我也当过兵站过岗,你们比我当兵时强多了。那时候穿草鞋、住草房,连冷饭也吃不上。”
毛主席说:“过去你们受过苦,旧社会只有地主有文化,你们都是好同志,就是文化低一些,你们好好提高一下,多为人民做点工作。”听说战士们都愿意学文化,毛主席高兴了:“办个文化学校,我当校长,好吗?”
战士们齐声回答:“好!”
那是1955年5月14日下午,一中队的卫士们穿着新军装列队在草坪上等候,毛主席从菊香书屋走出来,热烈的掌声中,他问不熟悉的战士们的姓名,他叫战士们在草坪上坐下,他站着讲话,他讲学文化的好处,讲党的历史,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图景。他说:在这里学七、八年,达到高中、大学程度,就成了工农出身的大学生了。他希望大家学好文化,建设新中国。他讲了五十多分钟。
领袖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警卫战士。毛主席还派出二百多名战士,先后六次结合文化学习回乡调查,他给大家讲调查方法,修改调查报告。他嘱咐战士们不仅学语文、数学,还要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
五年后的1960年5月14日,得知不少战士获得了高中文凭,毛主席指示:增加外语课。将文化学校更名为“一中队在职干部业余大学”。
领袖和士兵一起朗诵ABCD,中国正走向世界。
一上午的采访,我们被深深感动了。领袖和士兵,亲密如家人。
第二次进入中南海,是十六年后的1993年春天。这一次的采访,我更近距离地走近了毛主席,我来到了他居住的丰泽園和菊香书屋,来到了他日常办公的游泳池,他的秘书、卫士、厨师、理发员和保健护士向我述说他们心中的毛泽东。
我是因江苏文艺出版社之邀,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参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的写作而进入中南海采访。我的选题是:毛泽东和人民群众。我的采访重点是请这些工作人员回忆关于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使我惊喜的是,护士长吴旭君一段深情的回忆点燃了我心灵深处的往事。
1973年暮春,我任《解放军报》驻福州军区记者,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立即到福建省莆田地区了解中央2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到了莆田,才知道当地的一位小学老师因子女下乡生活困难写信向毛主席求救,毛主席给他寄三百元补助并批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还将他的信作为中央文件的附件转发全国。
我到的那天,小学老师李庆霖己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莆田地委的党政军领导正热火朝天地学习中央文件,纷纷表态要学习李庆霖,做好上山下乡工作。我到了李庆霖的家里,听他讲述接到毛主席来信的激动心情。
在毛主席给李庆霖写信的地方,吴旭君说:毛主席是在游泳池办公室看到李庆霖的这封信的。她说:那一天,在游泳池的值班室里,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主席今天看了一封信,哭了。”有人说:“这个老师儿子下乡了,生活很困难。”有人说:“主席要我们给他寄三百元钱,从他的稿费中支出。”当时一起议论的人有周福民、张耀祠和张玉凤等。
听到这些情节,我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年前在福建莆田的采访过程。我要把毛主席给李庆霖写信的背景情节写出来,我要续写这篇文章。伟人泪,人民心。毛主席的心中,永远想着人民。
秘书高智领着我来到了毛主席的臥室,木板床上一半是书籍和文件,补丁加补丁的睡衣,修了又修的拖鞋。生活俭朴的毛泽东,他把一切献给了人民。
我把这一切写进了《忧乐万家》。丛书主编毛岸青和邵华夫妇审读了我的文稿,给予了热情地鼓励。应我的要求,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和孙子毛新宇欣然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首日封上为我签名。这是珍贵的纪念。
中南海,我心中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