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毛泽东不光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持久战的总战略,而且在战略反攻阶段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毛泽东向来强调领导者要有预见。他形象地把这种预见性比喻为:“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毛泽东是具有这种预见性的典范。在抗日战争中,他不仅在一开始就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而且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预见到了对日反攻作战的时机,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毛泽东对于抗日战争局势,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进行整体审视的。抗日战争进入1944年,毛泽东对国内抗战局势的基本判断是:虽然日军向正面战场发起一系列军事进攻,又侵占了大片国土,但毛泽东看出来:日军的进攻已成强弩之末。而在华北、西北日军占领的地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却不断壮大起来。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展开的广泛的游击战,使日军疲于奔命,八路军、新四军趁机夺回了一些失地。日军的后方已经不仅是很不巩固的问题了,而是不断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的问题了。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国际局势,毛泽东的判断是: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已经形成,德、意、日已经处于十分孤立的状态,而且,德意日三国的战略资源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法西斯阵线的失败已成定局。该阵线中的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留影。
毛泽东作出这个战略判断不久,中国战场出现了大变化。1944年日军实行了“一号作战”计划,没有向四川进攻,转而向河南、湖南、广西发起大规模进攻,以期打通南亚通道。在日军大规模进攻下,国民党军队很快就溃败了,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的大片国土。一时间,日军似乎又呈现出在中国强势进攻的状态。面对这个大变化,毛泽东没有改变他对抗日战争局势的基本判断,仍然认定,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已是强弩之末,它占领的地方越多,战线越长,它的后方越空虚。
毛泽东在他1944年4月12日写的《学习与时局》一文中作出了一个新的重大战略决策:不再对国民党的抗战抱任何幻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承担起在敌后进行战略反攻作战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准备担负比较过去更为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准备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日寇打出中国去。在目前正面战场大溃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要想使日军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使中国人民仍然占有主动地位并尽快取得最后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敌后战场上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在继续抗战中使我党我军和我们的根据地更加发展和更加巩固,就是为我们“担负巨大工作的第一个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毛泽东还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准备在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中争取千百万劳动群众和市民围绕在我们党周围,“并准备群众的武装起义”,他还提出,在党的七大上要讨论加强城市工作和争取全国胜利的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