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疟疾是如何被彻底清零的——纪念毛主席逝世45周年
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中国已经消除了疟疾”,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是“经过了几十年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行动才取得的”。
在人口最多,地域最为复杂的中国,取得如此的成就,堪称人间奇迹。
疟疾,由虐原虫引发感染,主要由蚊子传播的,一种古老又凶险的疾病,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打摆子”、“瘴疠”之恐怖是老一辈人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说它是万病之首也不过分。
古老到什么地步呢?
早在公元前1562-1066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及青铜铭文上就有古“疟”字的记载。而人类基因组里头,有一大堆跟“抵抗疟疾”相关的突变。镰状细胞贫血症、蚕豆病的基因突变,都与对抗疟疾的演化有关。
自然地,先秦至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典籍就有关于疟疾治疗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等的记载。
可以说,中医与疟疾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之后还有唐时期的《千金要方》,直至明时期的《景岳全书》、清时期的《疟疾论》都有相应的治法记载。
但,疟疾在神州大地的肆孽从来没停过。
在1940年代,我国每年的疟疾感染病例高达3000万,直接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左右。
在局部地区,则更加凶险。
以湖北襄阳为例。
1935年襄阳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
地处热带的云南思茅则更为严重(如今普洱市市区)。
季羡林曾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这样描述: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这里暴发了两次恶性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病死亡,县大老爷的衙门里,野草长到一人多高(实际上,当地疟疾从1920年就开始了)。
严重到什么程度?
原本是通往滇南的要道,清末七八万人口的市镇,死的死逃的逃,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九百余人,人口损失超过85%,当地也成了虎狼出没的地方。有民谣是这么说的:“思茅思茅,活人不牢 ”、“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要往思茅走,先把棺材买到手”、“十匹骡子九匹倒,还有一匹不吃草”。
“千村薜荔人遗矢(屎),万户萧疏鬼唱歌”,是那个时代最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的毛委员,在离开红四军,前往闽西参与工作的日子里,也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并且病情多次恶化,在生死边缘徘徊。幸而,毛委员靠着强大的意志力给挺了过来,后来,有了药,病才慢慢好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