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保卫新中国
国庆之际,却见惊言:
“一大二公”、“社会办企业”、“企业社会化”、“全民所有制”…这些让新中国一步步强大崛起的历史产物,竟然就能在今天被这些人明目张胆得公然污名化,共和国前三十年走过的路,在这部分人眼里简直就是如“前科”一般“羞于提起”……
说数典忘祖都是轻的,想抹粉褪色恐怕才是真的。
到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中国的探索,付出了什么“惨重代价”?以致于让今天这帮“经济学家”砸吧砸吧嘴得放下筷子骂娘?
或者,可以再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新中国?
1
在那些被现代经济学人们唾弃的制度落地以前,国民党留给共产党和四亿国民的是什么?
一个工业规模连比利时都比不上的旧中国,一个从东北到东南、从蒙古到西藏几乎实质主权沦丧近半的「伪国」。
而二十七年之后,毛主席留给八亿国民(光是人口翻番这一点涵盖的东西就太多了)的,是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
所谓的“计划经济=闭关锁国”,可以看到:“锁国”近三十年之后,中国与大半个世界实现外交关系建立、尤其是成为第三世界领袖;“计划经济”近三十年之后,国库里留下5000亿斤战备粮、500万吨棉花、1280万盎司黄金储备,同时还能支援国外逾300亿美元,并引进了几十亿美元的飞机和工业设备。
早在1933年,年仅不惑的毛主席就曾认为:
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
但依旧有人叫嚣「前三十年」毫无经济成就可言。
原因很简单:经济成就分配给了谁,经济制度又改造了谁——前者必然拥护,后者必然痛恨。
正如一年后,1934年时毛主席提出:
我们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竭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此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被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的原国民党第60军,辖第148、149、150、167师(曾泽生任军长,徐文烈任政委),奔赴朝鲜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其中第三次战役,这支几乎与解放战争时期人员无差、曾经懒散笨拙又军纪涣漫的“败军”,竟然高吼着“保卫祖国!”、“请毛主席放心”,在朝鲜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一举解放汉城!
为什么同一拨人可以脱胎换骨?
因为共产党不但承诺“缴枪不杀”,还给他们分了土地、发了钱票、盖了房子。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