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
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了北京,不久就职于北大图书馆。从此,毛泽东就与北大结下了历史性的渊源关系。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宽阔的有为之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成就了毛泽东。
资料图
毛泽东在北大的经历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他在北大接触、了解并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这可以说是北大给予毛泽东最丰富的遗产!所以,从北大走出的毛泽东与此前相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因为他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
毛泽东在北大的成长得益于北大开放的精神,毛泽东在北大的成功经历丰富了北大精神,透过毛泽东的一生启示着北大未来的改革创新。
---------------
北大使命精神铸造了毛泽东
北京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代,直接孕育于甲午战争的烟火和戊戌维新的热血之中,可以说北大是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而诞生的。当年光绪帝所下《明定国是诏》中对于设立京师大学堂的目的说得很清楚:就是“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在当时的中国,“时艰”就是指外辱内乱,虽然大清皇室把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作为“时艰”的考量范围,但对于当时的仁人志士来说,这个“时艰”主要就是指国家不独立、民族不富强、人民不幸福。
尽管北大在初创的一段时期经历了曲折,没有完全按照“共济时艰”的目的去发展,但在总体上它开始引领着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辛亥革命后,北大的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日益浓厚,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是以北大为基地,深刻地凸显了北大人对于中华民族的使命精神。
毛泽东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大从无到有、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对于毛泽东更是有了直接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在毛泽东还没有来到北京、来到北大之前,他就被以《新青年》为主要载体的北大人的思想和精神所感染了。身在湖南的毛泽东,很早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在湖南一师的五年半时间里,他把立志、修身、求知、务实作为自己学习的基本取向,这个经邦济世的情怀突出表现在他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上,“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了北京,不久就职于北大图书馆。从此,毛泽东就与北大结下了历史性的渊源关系。从北大走出的毛泽东,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宽阔的有为之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成就了毛泽东。
毛泽东来到北大工作,不是简单地北漂谋生,而是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基于如此的目的,他把图书馆员视为自己进一步开阔自己眼界、扩大社会交往面、深化自己知识的平台。他利用这个平台,接触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傅斯年、邓中夏等北大师生;利用这个平台,他旁听了北大的一些课程;利用这个平台,他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和新闻研究会,还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利用这个平台,他广泛阅读《新潮》《每周评论》等充满新气息的杂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