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人民有所思”:弥留之际毛主席为什么坚持要回滴水洞?
1976年8月间,韶山管理局接到省委打来的电话,传达中央办公厅通知,毛主席想要回湖南,回韶山来。韶山滴水洞招待所做好了一切准备,焦急地等待着毛泽东主席的归来。
从1976年夏天开始,毛主席几次请求回韶山休养,医疗组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提出反对意见,中央也拒绝了毛主席的请求。
9月2日傍晚,毛主席再次出现了心肌梗塞,情况较之前要严重的多,毛主席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了,他再次提出要回韶山,并要求9月中旬就离开北京回韶山滴水洞。
9月8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给滴水洞工作人员打了一个电话,大意是将于9月9日来滴水洞检查,中央已安排毛主席9月15日回滴水洞。
滴水洞的工作人员接到这个通知之后非常高兴,顾不上当天的中秋节,将滴水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时刻准备迎接毛主席的到来。不成想,毛主席却在9月9日的凌晨0点10分,永远地离开了……
弥留之际的毛主席为什么坚持要回韶山滴水洞,人们说这是“叶落归根”;但笔者却认为,滴水洞对于毛主席来讲,其意义不亚于井冈山,这里正是他下定决心开始“人生的第二件大事”的起点。
1966年6月15日,毛主席乘专列离开杭州、经南昌,于17日下午到达韶山的滴水洞,在这里住了11天,日以继夜地看文件、材料,特别看了林彪1966年5月18日在北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966年6月28日,毛主席离开滴水洞住进了武汉东湖宾馆;7月8日,毛主席写下了那封著名的信;7月16日,毛主席畅游长江;时隔一年之后的196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别刊发社论《永远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没人知道毛主席在滴水洞的11天里究竟在思考什么问题,我们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寻找答案。
在这11天时间里,毛主席除了遵循安排与湖南当地同志合影,也只留下了一首他逝世多年后才被公开发表的《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首“七律”寓意丰富,“凭栏静听潇潇雨”所借鉴的正是毛主席非常喜欢的岳飞《满江红》的那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此刻,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的毛主席,气概同样如岳飞那样“壮怀激烈”,做好了“准备跌得粉碎”的打算。
1966年7月8日,毛主席所写的那封信,以当时的人来看想必是要震惊的,但今天再回过去看,却是句句成谶。
信的开头便提到了滴水洞,“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紧接着毛主席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担忧,“我的朋友的讲话……他的一些提法,我总觉得不安”,而这个讲话正是毛主席在滴水洞所读的讲话。
尽管如此,毛主席仍然把这封名义上是写给自己妻子的信,拿给了周总理和王任重看,并让周总理带着信去大连给林彪看。
林彪表示接受主席的意见,但阶级斗争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林彪一类人如上台,中国会怎么样?工人农民会怎么样?历史已经作答……
而就在毛主席写下“故国人民有所思”的前一年的8月3日,毛主席与来访的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进行了一番长谈,谈话直指当时已经变修的苏联。毛主席说:“它(指苏共)是代表一个阶层的利益,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是可以变化的。普列汉诺夫和孟什维克过去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就反对列宁,反对布尔什维克,脱离了人民。现在是在布尔什维克内部发生了变化。中国也有两个前途,一种是坚决走马列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道路,一种是走修正主义的道路。我们有要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但谁也不能担保,几十年后会走什么道路……”
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的“有所思”,思的不正是中国怎样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不正是怎样才能使工人、农民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吗?
从1966年的6月,到毛主席的弥留之际,过去了整整十年,弥留之际的毛主席在兹念兹的仍旧是自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毛主席仍在忧患人民忧患党。正如毛主席的悼词中所写的: “毛主席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全部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事业。”
“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毛主席并不认为他能够“毕其功于一役”,90后的他所希冀的不正是新一代的90后、00后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文/秦明,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