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毛泽东的奋斗观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表达了毛泽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永久奋斗的观点,也表达了毛泽东为人民不怕牺牲、忘我奋斗的品质。奋斗贯穿在毛泽东一生的实践中,也体现在毛泽东的诗词和著述中。
艰苦奋斗:奋斗的本色在于艰苦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学生时代,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记了这样一段话:“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时的毛泽东就认为唯能吃苦、能奋斗者才能成事。
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小米加步枪,敌人的军队是飞机加大炮,物质条件相差极大。但是,人民军队如毛泽东所说“好在苦惯了”,能吃苦,能拼搏,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延安,毛泽东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的三大要求之一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抗日战争胜利后,刚去东北时有人寄希望苏联的帮助,毛泽东及时指出:“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时,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其中之一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但现在还很穷。“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重视艰苦奋斗?从客观上说,毛泽东认为,敌强我弱,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打破“敌军围困万千重”;一穷二白,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建设起富强国家。从主观上说,毛泽东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艰苦卓绝,越能磨砺人。
团结奋斗:奋斗的力量在于团结
全面抗战开始的那一年,毛泽东在给他的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写道:“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信中讲的“合群奋斗”就是团结奋斗。
毛泽东总结中国近代受人欺负,“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指出:“没有团体,这种力量是散的、零碎的,人心是各管各的,这叫做心不齐,力不合。有了团体,心就齐了,力量就结合起来了,就能齐心合力干大事。”
毛泽东诗词中把团结奋斗看成打败敌军的决定性条件,有了“军民团结如一人”,才有了“试看天下谁能敌”。井冈山战斗中,有了“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才有了“报道敌军宵遁”。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有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有了“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胜利。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有了“枯木朽株齐努力”,才有了“横扫千军如卷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