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毛主席教我们学“过河”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毛泽东不懂经济,认为毛泽东擅长政治、军事。于是,有人常常把我们曾经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算在毛泽东账上。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是不懂经济的一种俗见。
让我们把目光回放到1934年的1月,中央苏区在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做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他从住房讲到合作社,讲到柴米油盐,他操着一口浓浓的湖南口音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讲中,就战略防御中的反攻问题,他再次就“过河”问题,尖锐批判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摸着石头过河论”。
毛主席为什么反复讲解“过河”,那就是因为我们党内相当一部分同志不懂得怎么过河,甚至抱着无计划无目的走到哪算哪的“撞大运”的思维。而这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关头,1934年1月的中央苏区,敌人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封锁,而最为重要的两大生活资料食盐和粮食都被垄断在一批奸商手里,奸商和敌人利用这种封锁,从而在经济上剥削我们。打破这种封锁,夺取胜利,就如同“过河”,怎么过河?按照毛泽东得说法,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怎么解决?作为苏区中央主席,在相当一个阶段,他从红军领导岗位上被赶下来后,就剩了一个中央政府主席职务,然而这恰恰是他对巩固苏区政权进行调查研究的最好时间。
作为苏区中央政府主席,对当时苏区经济情况了如指掌。苏区经济情况当时什么样呢?在苏区南部17个县的大会上,他做关于《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其中这样说道:“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就要骂为右倾,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惊醒经济建设。同志们,这些意见是不对的。抱着这些意见的同志,他们不了解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资条件就不能进行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疲惫。”他还说,“盐很贵,有时买不到,谷子秋冬便宜。春夏又贵得厉害。这些情形,立即影响到工农的生活。”“工农群众如果对于他们的生活发生不满意,这不是要影响到我们扩大红军,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工作吗?”
沿着这个思路,毛泽东主席在此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中说:苏区“从出入口贸易数量来看,我们第一大宗出口是粮食。每年大约有三百万担谷子出口,300万群众每人平均输出一担谷交换必需品进来,不会是更少的吧。这笔生意什么人做的?全是商人在做。商人在这中间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去年万安、泰和两县的农民5角钱一担谷卖给商人,而商人运到赣州4块钱一担,赚去了7倍。再看300万群众每年吃差不多900万块钱的盐,要穿差不多600万块钱的布。这1500万块钱的盐、布的进口,过去不消说都是商人在那里做的,我们没有管过,商人在这里边的剥削大得很哩。比如商人到梅县买盐,一块钱7斤,运到苏区,一块钱卖12两。这不是很吓人的剥削吗?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再不能不管了,以后一定要管起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局在这方面要尽很大的努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