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生育”到“人多力量大”,毛主席的战略远见为何总被今人误解?
1979年8月5日某报曾发表过一篇充满争议的文章,标题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错批”的那个人是50年代的北大校长、人口学家马寅初,他的《新人口论》是后来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影响深远。
至于“误增”,这个说法就有点奇怪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优势加速积累,成长为世界工厂。很难想象,如果少了这三亿劳动力,我们还要埋头打拼多少年才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
当然,站在1979年那个时间节点,产生这种不太妥当的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千万知青返城,又没有那么多工厂,引发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人口太多,在那几年确实是个大问题。
所以,人口问题从来都不是个纯理论问题,需要与时代背景高度结合,不能一刀切。这三亿人在1979年是负担,到了1985年就是核心竞争力,吃了五六年的苦,享了五六十年的福,这笔账,相信大家都能算得清。
同理,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在1979年是适用的,但在1960年那个国际国内环境下是否合适,这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马寅初看到的,毛主席都看到了;而毛主席看到的,马寅初却没有看到。这才是当年马寅初被批判的根源。
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概念的人,不是马寅初,而是毛主席。
1956年10月12日,毛主席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就明确提出了“计划生育”这个科学命题,他说:“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了,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在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呢?我想是可以的。”
毛主席早就意识到人口太多是个问题,他指出:“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认为“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从而把新中国从人口大国变成经济大国。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那段历史,就把“人多力量大”拿出来说事,的确,毛主席喊过这样的口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人口过度膨胀的危害。
对人口问题,毛主席一直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曾说“中国人多也好也坏,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
人多了,可以加速积累,推动经济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衣食住行、教育养老负担更重。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在这二者之间取一个平衡。
认为毛主席主张人口越多越好,这是一种抹黑,并不符合史实。
毛主席的“计划生育”,与后来一刀切的做法截然不同,更人性也更科学,真正体现了“人民路线”,维护了“人民利益”。
首先,毛主席提倡的计划,是国家层面的计划和家庭层面的计划相结合,兼顾国家与家庭的需求。他说,“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这是国家层面的计划;又说“夫妇之间应该订一个家庭计划,规定一辈子生多少孩子。这种计划应该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