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大转折
解放战争第二年,蒋介石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他的战略出现严重失误——他将他的主要兵力用于进攻我陕北和山东的革命力量,他的中央部分的兵力极其薄弱,只是凭“黄河天险”和少数兵力,而其广大后方更是兵力空虚——这像一个哑铃,两头重,中间轻。
毛主席精准把握住了这一战略时机。
经毛主席部署,我军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格局——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以陈粟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陈谢兵团也要渡河,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协调,共同机动歼敌。以我西北野战军攻击榆林,吸引、牵制进攻陕北之敌;以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进一步牵制敌人。
我军从此进入战略大反攻,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转折。
详细梳理我军进入战略转折的过程,可以看到这样的历史真相: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成功使我军实现了战略转折,是毛主席指挥下的各路大军互相配合才实现了战略反攻,而不是仅仅其中一路大军的作用。
(1)1947年4月17日
毛主席在新华社的社论稿《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一三五旅被歼》加上了两段内容,其中提到:预计四月开始之后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转守,人民解放军由守转攻;蒋介石占领延安标志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这里体现了毛主席深刻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重视物质运动形式内部的矛盾性。
(2)1947年5月4日
毛主席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并告彭德怀、习仲勋电,提到:刘邓军十万立即休整,休整完毕之后立即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冀鲁豫边区位根据地,以长江北黄河南、潼关南阳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因地制宜、往来机动,和陈粟相配合;陈谢主力在现地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上流渡河。
(3)1947年5月8日
毛主席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提到刘邓要在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和豫皖苏之敌进攻,并向中原挺进,全军要有充分政治动员、干部、经费等准备,陈粟要在6月10日之后配合刘邓,大举出击。
(4)1947年5月11日
毛主席致电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习仲勋,并告朱德、刘少奇,对蒋介石“重点进攻”战略做了分析,并提出:陈粟击破顾祝同一线,刘邓渡河南进,彭习进军陇东、关中,蒋的迷梦就会破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