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认识长征,战略转移的伟大转变

2023-09-05 670 1
作者: 刘振起 来源: 刘振起观点

  长征的发端是什么?长征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长征这一概念负载的政治含义又是什么呢?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长征的发端是什么?

  历史告诉人们,长征的发端非长征,而是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与中央红军主力的被迫战略转移。

  而造成这一极端被动局面的原因,最为核心的一条,是中共临时中央剥夺了毛主席的领导权。

  1932年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集中批评毛主席。12日,中共临时中央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实际撤销了毛主席的军事领导权。

  撤销了毛主席的军事领导权,红军的仗就开始越打越差。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美、英、德、意帝国主义支持下,开始进行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

  从敌我5:1的兵力对比看,其时并非是最严峻的形势,因为第三次反“围剿”的敌我兵力对比是10:1。而第三次反“围剿”,红军在毛主席和朱德的指挥下,歼敌3万余人,缴枪1.26余万支,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面对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临时中央不是积极准备反“围剿”,而是让红一方面军“两个拳头打人”,继续在江西和福建作战,即“分离作战”。

  由此,9月28日敌占黎川,其后,红军在进攻敌硝石、资溪桥、浒湾鞥据点,均遭失利,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11月20日,出现一有利机会,国民党第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被迫抽一部分兵力去镇压,毛主席建议,一是把战略防御转变为向苏浙皖赣地区的战略进攻,迫敌回援,以打破敌围剿。二是与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联系,给予支持,从而化解被动。临时中央不采纳,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于1934年1月下旬被蒋镇压下去,红军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丧失。

  随之,蒋介石重新集结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红军又采取错误的阵地战、堡垒战,节节防御,结果从1934年1月下旬至3月底,红军的战斗均遭失利。

  接下来,4月中旬,敌人集中力量进攻广昌,临时中央调集红军主力9个师要同敌决战,结果打了18天,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广昌失守。7月,敌人开始新的进攻,临时中央又实行分兵把口,六路分兵,结果根据地日益缩小,到10月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这样,历时一年之久的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

  10月初,中共中央和红军将领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仓促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企图转移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10月7日,红24师接替主力红军防务,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先后向兴国、于都、会昌地区集结。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是的,是毛主席定下的长征的路线是北上目标是抗日,所以才有“草地分兵”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一部分北上最后落脚陕北,并非是颠倒次序的讲法:看到报纸获知陕北有红色根据地,才决定北上。
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候,原来是打算沿着红六军团的路线与贺龙领导的二军团会合。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