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想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毛泽东
众所周知,毛泽东经常派身边人员深入工厂农村,到第一线去收集民情民意;毛泽东自己也在国事繁忙之中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尽力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到一处,他总是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市场,调查问题,研究问题,其目的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避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及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滋生,防止脱离群众,确保中国共产党历来形成和倡导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的一贯传承与发扬光大。可是也有一种无奈: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从早到晚日理万机,加上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不再像过去在延安、西柏坡时期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处走走。对此,他曾经长叹一口气,发牢骚说:“我都成了笼子里的老虎了,一点自由也没有。不能随便外出,不能随便看戏,不能随便干我想干的事情,整天是这个警卫、那个警卫,我干什么非得你们那么多人同意么?”这样一种警戒特殊、纪律严格的工作生活常态,对一贯提倡和重视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真实可信第一手情况的毛泽东来说情何以堪?!而鲜为人知的是,针对此,毛泽东有时不免要做一些“反抗”和“叛逆”——瞅准机会数次脱身,千方百计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私访性的调查研究。
戴着大口罩深入田间地头视察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千头万绪,毛泽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是与国家领导人谈话、交换意见、研讨问题,就是批阅秘书送来的一叠叠文件和案卷。周围的同志出于一种很朴素简单的心理,替毛主席担心他的身心健康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让毛主席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呢?一天,身边的秘书实在忍不住了,向毛主席提议道:“主席,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散散步吧!”毛泽东听后满心欢喜,他想:我当然巴不得能到广阔的天地之间、广大的群众中间去走一走呢,求之不得呀……可是,他想到了自己身不由己的“位置”,便转换了一种口气,风趣地说:“我可没你那个自由,我可不能随便动地方,我走,得通过汪东兴呢!”秘书听后,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一天,经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公安部第九局局长(先期为公安部第八局副局长)汪东兴精心安排,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身边的工作人员跟着毛泽东去北京东郊田野散步。
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草亭,毛泽东就向着草亭方向走去。近前,见到一位老农,年纪大约70多岁,正赶着一头骡子拉着水车灌溉水田。毛泽东走近前去很有礼貌地和老农打招呼,并亲切地与他攀谈起来,问他姓名、年龄、何村人、家庭人口、收入情况,今年的收成如何,村里干部如何等等。那位大爷一边与毛泽东交谈,一边仍然埋头料理着牲口。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