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小兵韶山直播】他反对祝寿,人民却自发给他祝寿


  中国人自古有贺寿的传统,“寿诞礼”表达了国人对生命的重视以及对生命诞生的纪念。

  然而,有一个中国人却是例外,那就是他老人家。

  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青年时代的他,便给自己规定了“三不谈”作为修行准则: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恋爱方面的问题。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自从投身革命、立志建立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始,他更是很少给自己过生日,并严令禁止任何人为他祝寿。

  1943年12月26日,是他50岁大寿,再怎么不过生日的人也该操办一下吧?

  然而,他依旧坚持不办。弼时同志想到一个折衷的办法,委托老人家昔日的同窗——诗人萧三写一本关于他的传记,用以庆贺他的50岁大寿。

  他老人家得知此事后,直接插手干预制止了。

  “进京赶考”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再次重申祝寿遗患无穷一事:“望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更加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企业名,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杜绝歌功颂德现象。”

  尽管他历来反对别人给他操办寿礼,哪怕是十年整寿,但是,我们回看他一生经历的那八个普通的却又带着转折性意义的整十岁,足以窥见他不寻常的一生:

  1903年,10岁的他就读于韶山的南岸私塾,学的是《论语》、《孟子》一类。然而,他对于孔孟之道并没太大兴趣,却钟爱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其后,喜欢读“闲书”的他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常常接济穷人、慷慨而仁爱的母亲文七妹,成了他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1913年,20岁的他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启蒙导师——杨昌济,其后又结识了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与他志趣相投、致力于救国救民的有志青年,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志向。

  1923年,30岁的他在次子岸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不得不告别妻子杨开慧,赴上海、转广州,临别时留下了那首侠骨柔肠的《贺新郎·别友》——“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七年后,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

  1933年,40岁的他在开辟了中央苏区的大好局面、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之后,可却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然而他丝毫没有丧失信念,继续努力为革命寻找出路。他那坚强的信念、宽阔的胸襟和钢铁般的意志,从此为他在革命战士和受压迫的人民心目中赢得了一个旁人无可替代的尊称!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