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彦:到韶山缅怀伟人,为感恩而来,“心上有大”
今天,是我第25次到韶山参拜伟人。
每次参拜,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撞击我心灵的是“感恩”。
是的,是感恩。
何为“恩”?字面解释是“心上有口,口中有大。”大为尊,为长,为崇敬,这是我的理解,是今天仰望伟人的新解。
为何感恩?站在伟人故居,凝视眼前农舎,我想到,这里曾走出一个17岁的少年,带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天”的豪情,带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壮志,投身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的家境不错,不出“乡关”闹革命,他完全可以过上安稳且富足的日子。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一一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的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的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
但毛泽东并不是小富即安的小农,而是胸怀天下,心忧天下的志仕,他不仅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还将自己的六位亲人一一妻子杨开慧、儿子毛岸英、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都带到队伍里,投身革命。
他们跟着主席没有升官发财,没有成为坐镇一方诸候,而是为国捐躯,战死疆场,可谓满门忠烈。
开慧葬在长沙,岸英远在朝鲜,泽民埋在新疆,泽覃死在江西,年仅19岁的楚雄被害在秦岭深处,身怀六甲的泽建尸骨散落在衡山。
还有毛主席介绍入党的“韶山五杰”,全部壮烈牺牲。其中有毛主席的族兄“六哥毛新梅”,他是一个乡村医生,追随主席到安源路矿闹革命,1927年度被劣坤出卖,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挂在电线杆上示众。乡亲们冒死将抢回他的尸体,妻子一针一线将头颅缝上,韶山冲的家人们用毛氏宗祠的门板将其厚葬。
站在主席故居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一想到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没有见到一个家里的亲人,连他们的墓地都远隔千里,这是何等的空寂和惆怅啊!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每听一次毛主席的这首《七律·到韶山》,我的心就象针扎得一样。
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为父母扫墓的场景,韶山润泽东方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到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