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红色足迹

2024-01-02 530 0
作者: 京报网 来源: 北京市档案馆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前,青年毛泽东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历时三百多天。毛泽东在北京的活动,是他从湖南山区走向全中国、乃至后来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对他未来的革命生涯有着深远影响。这也是旧中国千万有志青年苦苦探索、不断追寻救国报国之路的一个缩影。

  本期推出《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红色足迹——青年毛泽东在京居住地》。

  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最初住在老师杨昌济家中,后又搬至景山东北,与蔡和森、罗章龙等七人同住。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再次来到北京,居住在位于北长街的福佑寺中。

  1、豆腐池胡同15号

  杨昌济原住在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这也是毛泽东来京后的第一个居住地。这是一座两进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形式是北京最普通的硬山合瓦顶,现在,这座宅院仍保持着当年的格局。院子并不大,南北长不足三十米,东西宽十二米,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后院有北房四间。初入北京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就借住在前院南边一间客房里。不久,毛泽东、蔡和森为方便与其他来京新民会会员联系,另觅了新住处。虽搬离了,但毛泽东等在节假日里仍常到这里聚会,或聆听杨先生讲授哲学和伦理学,或一同议论国是。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常在一边旁听,在这里的重逢和相处,促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佳话。

  2、吉安所东夹道7号

  离开杨昌济家后,毛泽东搬到了沙滩北大红楼附近三眼井里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现为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这里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房2间。毛泽东他们租住的是3间北房中的一间,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小房。房间里的摆设陈旧简陋:一个土炕紧贴南墙,炕上铺一条破旧炕席,存放书和衣物的网篮,只能叠放在墙旮旯里。为使小油灯的弱光照遍房间,只能把它挂在墙角上。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昆甫、罗章龙等八人就住在这间小房子里。

  毛泽东后来回忆在这里居住的场面时说:“我们全体挤炕上,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住所狭窄,他们的经济情况也十分困难,当时的房东、左邻右舍常常在饮食等方面帮助这些初到北京的年轻人。据罗章龙回忆当时的饮食条件:“初始,大家在外吃饭,食费昂贵且不习惯,于是商议自行炊爨,各事所宜……尝因缺乏炊釜,乃以搪瓷面盆做锅。北京米贵难卖,经常以炒面调成糊,加葱花、盐末充食。一次子升做了一面盆浆糊,大家外出劳累了一天,虽饿亦无法下咽……我们八人只有外衣一件,出门时轮流着穿……入冬以后,昼则往沙滩北京大学第一院图书馆阅览室避寒,夜则返寓围炉共话。那时生活很苦,大家从中得到锻炼,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虽然生活艰苦,但这些年轻人心态乐观,虽“穷困”却不“潦倒”。毛泽东在回忆中说:“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