滠水农夫:从毛主席毕生解答的一道难题说起
——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而作
毛主席是不世出的伟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毛主席的伟大,这种伟大不仅在于他的雄才大略,已经取得的卓越功绩,而且在于毛主席伟大的探索精神,回答历史叩问的卓绝勇气。
大家都对著名的“窑洞对”典故耳熟能详,事情发生在1945年,来延安访问的黄炎培对毛主席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黄炎培是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来破解中国史上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率。毛主席坦然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必然规律,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帝王将相演义史。正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客观上讲,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并非“哀之而不鉴之”,而是非常“鉴之”,他们十分注重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总想着把自己开创的朝代传之久远,然而,他们再怎么努力想方设法,也逃不出治乱循环、王朝兴替的魔咒,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之癌——皇权专制本身。
一定意义上讲,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实际上都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但他们都不可能给出根本性答案,因为在皇权专制制度的框架里,这个问题只能是死结。
毛主席作为伟大的开创者,勇敢地承接了这一历史难题的叩问,而且在他的后半生几乎用尽全部的精力来解答这一历史之问。
虽然在延安的“窑洞对”里,毛主席已经给了“民主”的确切答案,而要将民主付诸实践,却是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甚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关于巩固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就是紧紧围绕着“民主”两个字进行的。
针对斯大林建立的苏联模式弊端,毛主席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科书中指出:“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他进一步指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毛主席在此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人民权利的关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保证人民权利,反之人民权力体现的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毛主席看来,“人民必须自己管理上层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毛主席的民主思想,既是对皇权专制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突破,也是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超越,已经远远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为民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鞍钢宪法”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实际上就是工人阶级直接实行民主管理的全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