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做到胸中有“数”?
中国古人特别注重“数”,人有命数,国有气数,“数”代表着一种生长衰亡的运行轨迹。
毛泽东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四书五经里学习传统的“数”,在亲眼目睹了“长沙抢米”事件后,他开始质疑眼前的一切:大多数的人整日劳作,却连饭都吃不饱;少数人不劳而获,还要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
儒家说,这是劳力者和劳心者的区别。青年毛泽东则认为这这是颠倒了的世界,少数人占有社会资源,多数人则遭受巨大的不公,而所有的财富,本来是由多数人创造的。
他立志要把这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让大多数人当家做主。为此,他始终心怀两个数:“极少数”和“大多数”,并团结带领“大多数”从“极少数”的压迫下面解放出来。
这是思想方法上的“数”,那么,工作方法上呢?
1949 年3 月,他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要求党委会要做到“胸中有‘数’”。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因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
怎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呢?再厉害的人到了新环境,遇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也是心中无数的。毛泽东的办法是调查研究、分析情况,等功夫到了,事物的全貌也就了然于胸。
一是“察”。
一般人难以做到实事求是,主要是思想上没有觉醒,对事物缺乏警惕;一般人做不好调查研究,主要是不会正确的开展调查研究。
一个“察”字,包含了严格的自省功夫,既抓大的趋势,又不放过细节。看一朵花,就必须过细看,还要把脑子带上,分析一朵花。解剖一个麻雀,就动起手来,把麻雀的问题真正摸清吃透。
1930年5月,毛泽东利用战斗间隙,在寻乌小县城做调查。该县的物产、商贸、人口及土地占有,等等,都被他用数字详细罗列,大类里面有小项,每类都设专项分析。
比如,商品中的杂货,他列举了 131种,还详细注明价格及贸易量。他列举一个理发店的盈亏问题,把各种账目弄得清清楚楚,比老板本人还计算得明白。
这是主动担当的觉醒,这是对百姓日子难过的警觉。
经过这番“察”,毛泽东弥补了了自己在城市商业知识上的欠缺,掌握了土地分配情况,为制定贫民、商业政策打下了基础,为解决富农问题确立了原则。
从小小的数字中“察”到大帐、算好大帐,是毛泽东能够带领队伍从山沟沟里走出的必经一环。
天下大道就在百姓的柴米油盐,小小的数目字,只要足够真、足够细,就一定能够反映出真正的现状,引导一个团队的未来方向,告诉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告诉他们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是看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