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是如何培养干部的?
1
前一篇文章聊了“内圣外王”的教员,这篇就把里面的一个细节展开说说,即教员是如何确定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定位,并制定干部政策,让我党拥有上百万三八式干部,真正成为全国性政党的。
如果你擅长举一反三,其实也可以把教员的这些做法,看作是创建团队、发展团队甚至是做领导的行动指南。
接下来,我们简单梳理一下。
1938年9月底,我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教员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详细论述了我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分析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的界限,并探讨了吸纳党员、培养干部等问题。
这份报告的一部分,后来被收入《毛选·第二卷》,改名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文章开篇,教员就开宗明义的指出:
“同志们,我们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我们必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建设新中国,也一定能够达到这些目的。但是由现在到这个光明前途的中间,存在着一段艰难的路程。”
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建设新中国,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历史任务,必须同步推进,不能厚此薄彼。
但要完成这两个历史任务,非常困难,怎么办呢?
教员认为,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
在举国抗日的大环境中,全国人民的爱国情绪高涨,爱国主义是无可辩驳的正确思想。我党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一环,国际主义是与生俱来的思想基因。那么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如何对立、统一?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党领导抗日战争,就容易被误解为保卫苏联、保卫共产国际,难以和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融合。
于是,教员紧接着就分析道——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
“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
意思就是,日本侵略者是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践行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同时也践行了帮助日本人民的国际主义,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国际主义。
爱国主义即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即爱国主义。
三言两语,教员就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融合起来,成为我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最高纲领。
这就叫从大本大源着手,这就叫高屋建瓴。
2
既然我党要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领导抗日战争,那么现有的共产党员做为中坚骨干力量,应该怎么做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