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以郭沫若的名义为自己的一首词作注解

2025-01-30 2176 0
作者: 王树人 来源: 党史博采

  “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2月写的一首题为《忆秦娥·娄山关》的词。到1957年1月在《诗刊》(创刊号)公开发表时,又改成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不但将“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改成了“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而且在此词公开发表后的1962年5月,因看到郭沫若对此词的注解偏离了原意,还曾以郭沫若的名义为此词写过注解。若想知道来龙去脉,这得从毛泽东因何要创作这首词说起。

  这首词是在第二次攻占遵义城后创作的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

  强渡湘江后的中央红军于1935年1月7日攻占了遵义城。1月10日第一次攻克了娄山关。娄山关,原名娄关,后亦称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城北的娄山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和贵州北部的险要地方,离遵义城约六十公里。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娄山关周围的三座山峰,都像剑那样矗立云霄,无法通行。只有娄山关的一路可以通行,还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红军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20日,翻越了娄山后,接着向川南进军,打算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斗。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斗的教训,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这一初始目标,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时任红3军团长的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于2月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疾通过娄山关。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后击破中央军两个师的进攻。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三千人,取得了自强渡湘江以后在长征路上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当日,毛泽东随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