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心境为何苍凉
自古以来,英雄人物到晚年的时候,其心境都难免孤独苍凉。所谓英雄暮年是也,这是一条历史规律。
据说,毛主席晚年特别钟爱这样两首诗:
其一是清朝严遂成《三垂冈》,其诗曰:
英雄立马起沙陀,
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
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
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
至今人唱《百年歌》。
其二是唐朝罗隐的《筹笔驿》,其诗曰: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据说,每每读过这两首诗后,毛主席都十分感伤,甚至不免于泪水涟涟。如此英雄一世的伟大人物,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情形呢?
情感与心境高度关联,毛主席也有英雄暮年之时。晚年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毛泽东,探究他的内心情感世界,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深沉的遗憾与忧虑
毛泽东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人民军队、缔造了人民共和国,这些伟大的业绩昭彰史册、永世不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毛泽东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者,这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晚年的毛泽东真的有那种伟业成功的自得与喜悦吗?
晚年的毛泽东曾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显然,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并非是自信和愉悦,而是深沉的遗憾与忧虑。
那么,究竟是谁在和伟大领袖过不去呢?
在当时的中国,除了台湾的蒋介石非法政权外,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同毛泽东对着干,但是,在重重阻力面前,毛泽东却难以全部实现自己的夙愿。
一是中国封建主义的遗留太重。作为三座大山中的一个,推翻封建政权仅仅是第一步,而铲除封建文化及其余毒则不但是任重而道远,且举步维艰。譬如,进城之后共产党确实没有当李自成,但这并不妨碍其中相当一些干部萌生出“论功行赏、加官进爵”这等当官做老爷的心态,这些人干革命的动力削弱了,享受太平的心理滋长了。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不良倾向日渐明显,新的官僚老爷集团隐然成型。
这,估计是最主要的。“名单最后的那位守灵人”说过,流星坠地的新闻,令老人家面窗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