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身无分文的毛泽东为啥不会焦虑症?

2022-09-19 3169 1
作者: 问题终结者 来源: 知乎号“问题终结者”

  无论身处哪种环境毛泽东总是保持积极的态度

  1918年,北京。

  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

  面对高不可攀的北京房价,2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去北漂。

  虽然,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被他的恩师杨昌济邀请去的北京,但也改变不了他在北京过着寒碜的生活。

  为了省钱,他和七八个人挤在出租屋的通铺上。冬天冻得要死,只有一件厚棉衣,最冷的时候几个人只能换着穿出去。

  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干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8元,然后仰慕地看着那些偶尔去图书馆的,一个月几百块工资的大师、教授们。

  他在这些人面前很低微,倒不是因为工资低。

  主要因为民国“大师们”往往调子很高,对于这个看起来就像是穷山沟里跑出来的“穷学生”,是很难低下身子主动搭理的。

  比如,胡适就曾经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泽东的提问。

  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去谈恋爱,追大V,听演讲,组织社团,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

  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他还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然后在文章里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

  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这与他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有关

  和毛泽东相比,现在留在北京的年轻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

  大家已经整体上失去了那种闲逛的心态,每个人都神色恹恹、脚步匆匆,一个比一个更焦虑。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未来和预期不一致,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文章,小马在过河前各种担忧害怕不知所措,问这个问那个,其实就是焦虑的一种表现。

  但当我去查阅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各种经历和文章时才发现,他从来不怕焦虑。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残酷,面对生死、重病、误解甚至是被批斗、被排挤,他都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你去读他写的文章和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气充盈的精神。

  所以,大家焦虑、消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一念毛主席的诗词文章。

  后来的我们,把这样的心态和精神总结叫做:革命乐观主义。但是,无论再革命,谁的乐观都不是天生的。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