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来意:毛主席的战略决战原则——“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战争经历的最后的过程是战略决战,要决出胜与负的阶段,胜败在此一举。
决战的时机把握至关重要,是考验战争决策者的智慧和胆魄的最紧要环节,决策失误,可能功亏一篑。
毛主席曾经是一介书生,小学教员,选择了武装革命的人生之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了“用兵如神”的军事统率,他对于战略决战有着独到的见解。
1936年7月16日,毛主席在陕北保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对抗日的战略方针问题,他指出“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他特别强调:
“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侵华日军一路自华北向山西进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依托易守难攻的山势与日军展开决战,毛主席根据敌我形势的分析,认为阎锡山不具有决战的能力,他提出了山地游击战的战法,在致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电报中说:
“你估计他(阎锡山)放弃平型关,企图在沙河决战的决心是动摇的,这种估计是完全对的。他的部下全无决心,他的军队已失战斗力,也许在雁门关、平型关、沙河一带会被迫地举行决战 , 然而大势所趋,必难持久,不管决战胜败如何,太原与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
毛主席认为红军不能采取阎锡山的打法,否则也会陷入被动挨打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之中,他说:
“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 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 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 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
抗日战争进行了十个月的时候,毛主席根据战争的经验,总结而成《论持久战》,厘清了整个战争的趋势和前途,确立了整个战争的方针和做法,关于战争中的决战问题,他也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敌人才最希望决战,因此应该避免在不利条件的无把握的决战,“拚国家命运的战略的决战则根本不干”,在此基础上,毛主席明确了抗日战争的上策与下策,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