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英雄形象
1910年,毛泽东就读湘乡县东山小学堂时,读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深受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事迹感染,大发感慨:“当今中国积弱不振,迫切需要这样的英雄人物,中国要走向强盛,必须讲究富国强兵之道。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每个国民都要加倍努力。”此后,毛泽东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并最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吟咏英雄、塑造英雄、评点英雄、颂扬英雄的诗篇为数不少。毛泽东诗词中的英雄形象,思想深刻,蕴含丰富,英雄主义精神是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不朽诗魂,荡人心魄,催人奋进。
诸公碌碌皆馀子。在东山小学堂的半年间,毛泽东读到了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他崇拜的人物。1911年春天,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首次看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激奋之下,他撰文发表政见,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翻开《讲堂录》《体育之研究》等早年笔墨,强烈的英雄主义冲动几乎随处可见。毛泽东的英雄使命感与日俱增,表现出强烈的主体能动意识。
面对“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的民族忧患,毛泽东“我怀郁如焚”“愿言试长剑”。面对袁世凯的丧权辱国,毛泽东拍案而起:“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把自己的奋斗汇入社会变革的历史洪流之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毛泽东注重锻炼身体,磨砺意志,涵养品性。“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而宋代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曰:“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这样的诗句,凸现出毛泽东高度的自信。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酣畅淋漓地体现了莘莘学子“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满腔热血和上下求索。五四运动大潮之后,毛泽东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他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有多少风流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对诸多历史人物有独到见解,折射出“掌上千秋史”的历史观,也反映了“数风流人物”的是非观。毛泽东颂扬轩辕黄帝:“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毛泽东赞扬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屈斗志。毛泽东评价西汉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少年倜傥廊庙才”,称赞他“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力主为一直被贬为“旷世奸雄”的曹操翻案。“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毛泽东在英雄城南昌,联想到东晋名将祖逖“祖生击楫”、立誓报国的壮举以及祖逖和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的事迹。“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毛泽东对敢于直言犯上,抨击宦官专权的小人物刘蕡特别欣赏,夸赞他为“中唐俊伟”。毛泽东对“骨头最硬”“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鲁迅推崇备至,赞扬其“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