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4大经济战略,奠定中国工业化厚实基础
中国经过70年奋斗,在工业制造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根据国家工信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也就是说,别人有的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
中国用7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奇迹。
很多唯心主义者,把中国工业现有的巨大成就,完全归咎于改开40年的努力,却忽略了前30年的工业基础。
这种割裂历史的思维,是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容易掉入人为设置的认识陷阱,看不到国家战略布局与工业持续发展的关联性。
在寒牛出栏看来,中国完善与以独立的工业体系,受益于毛主席时代宏远的战略布局及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独立自主、实施三线建设和引进独创相结合。
我们来逐条分析。
1、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953年,毛主席提出,要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论十大关系》文章中,伟人观点鲜明地强调,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也不能因此忽略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三者关系要处理好。
我们来看段饱满情感的史料: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
“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毛主席用辩证思维来审视工业化。
伟人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来思考,认为在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也要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这样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会更加稳固。
因为农业和轻工业,为人民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发展重工业。
这是毛主席高明的地方,也是令人民无限崇敬的理由之一。
因为伟人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国情加以优化。
在经济建设领域,毛主席同样做到了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新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革命年代,王明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结果革命损失惨重,最后毛主席出来帮他擦屁股,才让革命走上正轨,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建设年代,党内有人又想照搬苏联模式。
毛主席认为,这个举动是危险的,眼前的确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但长远来看又会陷入完全依附苏联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