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怎样读书的?

2023-01-06 694 0
作者: 张启玉 来源: 正和岛

  他在中南海住处的藏书有9万册;

  收集有20个版本的《红楼梦》,叮嘱同志要想评价《红楼梦》,须读5遍以上;

  23岁时给友人列出要读的77种经、史、子、集;

  24岁时读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写了12000字的批注;

  读了17遍《资治通鉴》;

  ……

  这些,都是与毛泽东有关的读书记录。

  在中外历史上,像毛泽东一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非常罕见。

  毛泽东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对普通读者而言,读书属于一种兴趣和达到自己追求的途径选择;对学问家来说,读书是一种职业习惯;对毛泽东来说,读书是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生活常态,甚至是一种历史责任。

  今天我们以“读书”为线索,联系他实际而不为书所拘的读书方法,探寻毛泽东“读与用”的智慧,也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1

  读书的视野,要超越“大路货”

  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1936年7月,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毛泽东在保安县会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两人对谈中,聊到了所谓“莫斯科控制中国”的传言,毛泽东对此进行了驳斥,他的说法是:

  “如果这一切属实,那么造一条铁路通往火星并向威尔斯先生买一张火车票也就全都可能了。”

  火星?铁路?威尔斯?

  恐怕只有科幻迷能迅速反应过来,毛泽东这是引用了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H.G.Wells)《星际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等作品中的描述,进行了反讽。

  要知道,当时的年代,中国阅读威尔斯作品的人本来就不多,一路风云征战的毛泽东不仅读了,还要用上,极为难得。

  除了读外国科幻作品,毛泽东对于中文书籍的涉猎更是广泛。

  有一本清朝嘉庆年间出现的“很偏”的书,叫《何典》,20世纪20年代经鲁迅推荐,渐为人知。

  这是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毛泽东最晚在1941年就读到了。这年,他挑选一批书带给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其中就有《何典》。

  晚年他还把这本书印成大字本供高级领导干部阅读。在中央会议上,他引用书中“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这句话,来说明那些头脑如花岗岩的人,实在是不可救药,怎么做思想工作也做不通。

  一直以来,毛泽东是出了名的博览群书,不只表现为数量大、领域广,他还注重阅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很少去关注的书。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