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智慧:有备胜无备
在著名的宁都会议上,批评毛泽东“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所以,学习毛泽东,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被人评价为——“以准备为中心”吧。
根据辩证法,在正向的条件下,站在“有”的正面,会对站在“无”的一面形成一种权,所以,有备胜无备,
1)《孙子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历史上战神、名将的取胜之道,皆在以有备胜无备。
2)《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奇”,正是因为“无备”所以看起来是“奇”、所以感觉是“神兵天降”。
所以,对于一个事情,是做准备,而不是马上实现。这个准备,就构成了以迂为直的“迂”。
斯大林:没有进行过长期和顽强的准备工作,所以这个号召始终只是一个号召。
这个准备是长期的,并且是要顽强的,如此经过长期的铺垫,这个事情才能是水到渠成、阻力最小。
根据辩证法的规则,比如,迂直,当把大部分力量配置在迂上,再加上一部分的直,就构成了歼灭战,
毛主席:打大歼灭战的两个条件:(一) 以小部兵力制敌之其他部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一个敌人,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敌人,也不可将很多兵力使用于钳制方面。(二) 以一部打正面,以主力打迂回,决不可以主力打正面,以一部打迂回。希望你们按以上两条检查过去经验,部署新的作战,好好打几个大歼灭战。
所以,在反面——准备,是长期的和顽强的,最终就可以在事情发生时,走向极少准备、甚至实现无备(无额外准备)。
01、准备困难和挫折
毛主席:必须经过困难,才能走向胜利。
也就是说要先考虑困难,把困难列出来,逐个逐个的对这些困难进行准备,这些困难正是这个事情里的曲率,经过这些困难,这是成功所需要的第一个条件。
同时,这句话,也是符合答辩法的——从困难走向胜利。
毛主席:把工作放在困难点上,即使困难,奋斗到底,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如无此种决心,则遇有挫折将不能支持,凡事向好坏两面着想,力争好的前途,同时也准备对付坏的局面。
这也是从困难走向胜利、同是也是从坏的一面走向好的一面。凡事情,放弃即是失败,所以,把可能的挫折列出来,在挫折面前支持下去,就是成功所需要的第二个条件。这就隐含着要准备长期性,这是成功所需要的第三个条件。
通过准备,困难和挫折就不能打垮我们。这种准备,
1)一方面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准备,比如,毛泽东在七大中,强调要“准备吃亏”,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困难”,他还一口气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十七条困难”,这就是心里和精神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