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唐正东:《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作者: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博导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转自“湘大毛研中心”公众号
摘要:
与其所参考的两部苏联哲学教科书相比,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阐释视域,代替了只强调矛盾特殊性的解读思路;用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辩证统一的阐释视域,代替了只强调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决定作用的解读思路;用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唯物史观解读视域,代替了对这一问题的经验论式解读思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毛泽东在对矛盾问题的阐释中作出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矛盾;毛泽东;理论创新;辩证统一
在《实践论》已经展示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觉的基础上,毛泽东的《矛盾论》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等维度上,对苏联学者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作出了重要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视域对于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尽管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谈话中的确说过“《实践论》算是比较满意的,《矛盾论》就并不很满意”,但那是因为他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新出现的矛盾已经有了新的认知,因此,这并不能说明在1937年的语境中《矛盾论》的理论贡献是“不很满意”的。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通过对《矛盾论》的理论贡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逻辑是如何展开的。
一、从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在写作《矛盾论》之前的确是阅读和参考过西洛可夫等人所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米丁等人所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苏联学界的哲学教材,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如果因此而否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那就必然会导致对这一重要哲学著作的误读。经过仔细的文本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且不说米丁等人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中只是从两种发展观(即形而上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之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对立统一规律,因而未曾对此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即使是西洛可夫等人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的确从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等多重角度展开了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解读,但与毛泽东的《矛盾论》相比,此书不管在解读视域还是在理论深度上都要逊色得多。西洛可夫、米丁等人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上过于强调后者,而忽略了前者的重要性,这导致他们在对矛盾特殊性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