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历史深处的惊人洞察——干革命,如何获得力量?
1
设想一下,现在咱们要开车去一个千里之外的地方,那该如何规划路线呢?
别的暂且不谈,必须优先考虑一个现实条件——在这条路线上,要有足够的加油站(或充电桩)。
为啥呢?因为这是给车辆持续提供动力的保证。一旦车子中途抛锚,那不管咱们再怎么向往远方,也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
假如中国革命也是一次旅程,“起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点”是全国解放、民族独立,那么这条“革命路线”该如何规划呢?
同样,我们必须要找到革命力量的源泉!
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革命路上阻力重重,会经历大流血、大冲突,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没有力量支持就会“中途抛锚”!
在建党初期,革命事业一开始就遇到了“没有力量”的困境。
1921年7月,党在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那么,有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成功的案例呢?
有,苏联,它既是第一又是当时的唯一。
刚好,苏联又派遣了共产国际顾问前来指导工作。你说,能不重视吗?
共产国际要求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就算问他们一千八百遍,他们也会一千八百遍的回答说“学习苏联经验”,在城市里搞工人运动,因为伟大的“十月革命”就是在俄国中心城市圣彼得堡取得了胜利。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在城市里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括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罢工、京汉大罢工等,过程虽然精彩,但都以失败告终。
我们得出了一个惨痛的教训:仅仅依靠城市工人阶级,革命的力量显然不够啊!
问题是,从哪里寻找更大的革命力量呢?
共产国际选来选去,选中了国民党,做出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当时毛主席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了国民党,时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共产国际指令“神圣不可违抗”的情况下,毛主席很早就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到哪里才能找到足够的革命力量?
难道真如共产国际所指引的那样,是国民党吗?
带着疑问,他做了大量社会调查,于1925年12月1日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并得出了结论。
城市工人阶级确实可以成为革命力量,但仅靠这个力量还不行,因为人数不多——
“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约二百万人。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
国民党压根就不是革命力量,而是敌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