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教员的经济课
明天是毛主席的130年生辰。他在民族解放、土地革命、教育人民和文章诗词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歆享了广大群众充分的追叙和缅怀,笔者今天谨从一个相对较少讨论的角度,寄托对伟人的怀念。
经济似乎是教员的短板,也是别有用心者大肆污蔑抹黑的重灾区。但教员时代中国人民的耀眼建设成就不容抹杀,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进步不容贬损,他不仅领导实现了伟大的经济成绩,还留下了福泽至今的制度体系。前三十年经济史亟需冲破某些利益群体的阴暗阻挠,拨乱反正、资鉴当下。
所以,笔者就粗浅截取教员时代经济史的几个片段,重温一下教员留给我们的经济课。
窑洞中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改开前后不应相互否定,也不能相互割裂。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在很多人的叙述中,既忽略了中间的转换过渡,也未涵盖前期的预见规划,制造了生硬的割裂感。
实际上,教员对中国经济路线的擘画贯穿了前后三十年,而且他做出规划的时间远远早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是73年的四三方案,也不是71年的基辛格访华,而是红军刚到达陕北不久的38年。
彼时教员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富强的国民经济。38年,教员对来访延安的罗斯福卫队长卡尔逊表示:“我们认为国家应该掌控银行、矿山和交通,应该发展产销合作社,我们赞成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经济活动。”
这是我们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最早阐释之一,也代表了我们党摆脱共产国际儿子党思维后,对中国经济命运的独立思考。这些主张经过发展,最终都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论联合政府》等经典文献中。
1944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指日可待,教员开始更深刻地思考战后国内国际经济格局。教员当然不是办公室经济学家,认为农产品储蓄的S能自动变成工业品投资的I,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工业化必须引进外部技术和管理经验。当时只有美苏两家有实力对我们技术转移,而教员的选择出乎我们的刻板印象:并非苏联,而是美国。
教员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共产国际解散标志着斯大林的身份定位从国际革命领袖转变为红色沙皇,与罗斯福达成了尊重苏联地区霸权的君子协议,为此放弃支持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攫取外蒙东北利益。加上苏联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技术积累也不及美国,与美国合作将为中国带来最大的技术转移利益。
当年,外国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先后来到延安,教员和第一代领导人抓住机会,向国际社会表达我们党的政策主张,打破国民党对中国外交代表权的垄断。教员与外国记者谈到:“在互惠的条件下,我们将允许并欢迎外国在我们管控的区域内进行贸易和工业投资。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我们当然想自己做。而对于我们自己不能做的事,我们欢迎外国人和外国资本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