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诞辰百年】郑伯农书面发言:他活在人民心中

2020-05-27 1516 1
作者: 郑伯农 来源: 红色文化网

  魏巍离开我们十二年了。最近,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听到这个词,人们不能不想起和这个词紧密联系的历史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老首先以报告文学名震华夏。不过,他不是只会驾驭某项文学品种的作家。作为一位大手笔和多面手,他早年用“红杨树”的笔名写诗,与华北烈士诗人陈辉齐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三赴朝鲜,写了许多动人的采访记和报告文学。他曾和宋之的、丁毅合写歌剧《打击侵略者》,和钱小惠合著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他的长篇小说也是出类拔萃的。《地球的红飘带》、《东方》、《火凤凰》这三部长篇都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著作,《东方》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我记得,《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红旗杂志约我写一篇评论文章,我和《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同仁还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关于这部作品的专论。有一天,突然有“不速之客”来访,通报姓名之后,才知道是博古的女儿。她告诉我,读了《地球的红飘带》,她感到欣慰,书中对博古的描写,很真实、很公正。她要我把她的谢意转告作者。我给魏老打电话告知此事,他很高兴,问我听到什么批评意见,我说暂时还没有听到。

  魏老有许多头衔:诗人、报告文学家、散文家、小说家……他担任过有关军旅文化的许多重要职务,如总政创作室副主任、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等等。但他最看重的不是什么家、什么长,依我对他的了解,我以为他最重视的一个职务就是战地记者。可以说,自从17岁参加八路军以来,他一辈子都没离开“战地记者”这个岗位。有人说,魏巍有“三勤”:腿勤、嘴勤、手勤。他给后人没有留下金银财宝,也没有留下豪宅大院,除了感人肺腑的作品,他留下的“贵重物品”就是一摞一摞的采访笔记。创作当然需要天才,他写作不仅靠才华,更靠勤奋。在掌握生活素材上,他是下了大功夫、苦功夫的。为写《地球的红飘带》,他走遍了长征路。他不仅勤于采访,在写作上更是精益求精,许多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后才拿出来和读者见面。《东方》动笔于1955年,1965年完成40万字。“文革”中写作中断,直到1978年,经过反复打磨推敲,稿子才公之于世。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过程,魏巍说:“在朝鲜时,我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特写,里边写了20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正因为对生活的深入考查和深入理解,正因为对志愿军战士有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在创作上精益求精,《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炮打响,成为军旅文学的经典名篇,半个多世纪以来盛传不衰。周恩来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曾高度评价《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