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钱学森一生中有许多荣誉称号,如:“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等等,但最能体现他重大人生价值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个称号。
知识分子家庭的影响
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正直、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受这个家庭影响很大。钱学森的祖父是杭州经营丝绸的商人,有良好的文化教养,钱学森的父亲是第二子。钱学森生前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叫钱均夫,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缪之32代孙,祖籍浙江杭州,幼年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在腐败的清王朝日趋没落之时,他怀着救国之志,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他曾东渡日本学习,目的是学成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0年,钱均夫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钱学森少年儿童时代,父亲教育传承给他的,是一颗爱国心。
说到钱学森家庭对他的影响,不能不说到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叫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少年钱学森。
钱学森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特殊的聪慧,有惊人的天赋。这一点,或许来自父亲、母亲的遗传基因。
进学校读书的钱学森,从小就十分努力。他学习方面舍得下工夫,用力气。在学习中,搞不懂的,他就认真思索,请教老师,弄懂后还要举一反三。他善于找出学问中的难点重点,把很大精力放在掌握难点重点上。他理解力很强,无论文史、数理化,很多别人要经过很长时间学习才能理解的,他很快就理解了。但他决不满足于这一点,而是反复学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上,他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在课外,他也抽时间学习。别的孩子去玩儿了,钱学森却手不释卷,经常夜间读书到很晚。但是他却从不死读书。他和当时的学生一样,爱好体育运动。
对钱学森一生影响较大的是他的岳父蒋百里和妻子蒋英。蒋百里是近代中国军事家,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曾任国民政府保定陆军学校校长。蒋百里追求进步、立志救国、做事务实、为人开明、富有爱国心,这些对钱学森影响是很大的。说到他对钱学森人生的影响,要提到在钱学森选择事业目标时蒋百里的帮助。据钱学森生前回忆,他1935年赴美,需要选定专业。他原本读的是航空工程专业,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但父亲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由此父子俩争执不下。蒋百里得知钱家父子的分歧,找到老友钱均夫说:你的想法落伍了,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钱学森如释重负,从此对蒋百里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