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1912
34岁的斯大林的1912年:当选一个党的中央委员(2月)、创办一份全国性报纸(4月)、蹲一次监狱(4月到7月)、一次流放西伯利亚(7月)、两次从流放地逃跑(2月和9月)、抢一次银行马车(9月)、领导一场议会选举(10月到12月)、领导一个地方党委的工作(10月到12月)、完成一趟出国旅行(12月)。
本文为《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连载之十二
中篇·中央委员斯大林(1912-1924)
1、1912
1912年的斯大林
对俄国来说,1912年是个重要的年份。从1907年“六三政变”后沉寂了五年的革命运动,在这一年复苏了。
春天,位于西伯利亚勒拿河畔的金矿发生了五千矿工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提高工资”、“取消罚款”、“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口号,与金矿管理方对峙,并在数量上绝对压倒了当地的警察(只有几十人)。为平息事态,当局特意从伊尔库茨克调来一支军队,帮助维持秩序。4月4日,士兵与抗议群众发生冲突,一名士兵开了枪,随即演变为大规模的枪击,约150人被打死,200多人受伤。几天之内,这一事件以“勒拿河惨案”、“勒拿枪杀案”和“勒拿大屠杀”等称呼震惊全国,并被叫做“第二个流血星期日”。
4月11日,杜马会议召开。面对议员们的汹汹质询,沙皇的内务大臣马卡罗夫抛出了一番火上浇油的言论:“当时,人群失去理智,在恶意煽动的影响下,向部队猛扑。这样部队除了射击,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这次是这样处理了,今后也还会这样处理。”
“这次是这样处理了,今后也还会这样处理(或译为“这次是这样,以后还会这样”)。”这就是沙皇的大臣对受害群众讲的话!全国都沸腾了,各大报纸都以此为标题进行报道。一场罢工未得平息,成百上千起罢工又在帝国的各个角落冒了出来。据统计,在“勒拿枪杀案”之后,整个1912年的罢工人数猛增至725000人,这是1907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时局的变化给了斯大林(“柯巴”)大展身手的机会。这位新当选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此时坐镇彼得堡,在帝国的中心收集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34岁)。在《明星报》上,他密集发表了一系列评论,点明勒拿事件的本质,并结合党的政策进行舆论引导:
第一,勒拿事件不是偶然的个例,而是俄国现存制度一切罪恶的集中反映。“现行制度的一切罪恶,多灾多难的俄国所经受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反映在一个事实上,集中在勒拿事件上”;“作为这一幅图画的最后一笔的是对勒拿金矿几百个劳动者的残酷枪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