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就义后为何六年才下葬?一张老照片揭开李大钊葬礼细节
这是一张特殊的殡仪照,初步确定拍摄于1933年4月23日。照片凝固的不是一次普通出殡的瞬间,而是见证一段悲壮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壮烈捐躯六年后才得以举行葬礼。尽管照片及画面一些细节尚需继续考证,但这幅照片的背后故事激荡人心、感人肺腑。先烈壮烈捐躯,灵柩停放整整六年后才入土为安,墓碑被掩埋了半个世纪后才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拍下非常时期历史凝固瞬间的热血青年被尘封80年后回归公众视野……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走好新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近年,被埋没80年的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得到摄影界、新闻界、史学界关注,特别是央视导演冯雪松先生为此出版多部著作。
在央视导演冯雪松先生最新出版的《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书中,考证出方大曾1933年曾拍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出殡照。当时,方大曾正在中法大学经济系读书,同学称“他是共青团的活动分子”。李大钊壮烈捐躯六年后的葬礼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笔者多方查阅考证,并采访了李大钊的孙子李建生先生、为李大钊送葬的族侄李海涛(即李振华)的女儿李幼华女士,了解到李大钊葬礼详细过程,揭开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央视导演考证方大曾拍摄李大钊出殡照
《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书中写道:“在方大曾妹妹方澄敏的遗物中,保存着一张用照片翻拍的底片,是方大曾的朋友在新中国成立后转来的,据称是方大曾拍摄的李大钊先生的出殡队伍。”
《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书介绍,照片上前面几个人身披重孝,相互搀扶,缓步在市井当中,似向摄影者的方向投来一瞥,在街边和酒肆上有人驻足观看。礼毕起灵,覆盖着绣有蓝色花朵棺罩的烈士灵柩,在群众的簇拥下,缓缓被抬出浙寺。有人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同李夫人及其亲属紧随灵柩一起走,后面跟随着数百名送葬的群众,大家胸戴白花,臂缠黑纱,一些同志抬着李大钊的画像,扛着花圈、挽联和挽词,边走边向路边行人撒传单并高呼口号……
李幼华指出,文中叙述“李时雨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实际不是小儿子,是次子李光华,当时10岁。“前些年,我看望二叔李光华时,他说‘是我摔的盆,你爸振华打的幡’……”
李建生父亲为李大钊次子李光华,他是研究爷爷李大钊的学者,李建生称是自己父亲摔盆、李幼华父亲李海涛打幡为李大钊送葬。李建生指出:“这张照片比较模糊,看不到打幡者,似乎只能看到我爸爸……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确认。如果认定是爷爷的出殡照,则是新发现,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