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牺牲者——李大钊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
就义前的李大钊
对于“牺牲”二字,李大钊必是早有准备、坦然处之的。1919年,30岁的李大钊便写下题为《牺牲》的文字,他心目中的牺牲壮烈而优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被捕后,他写的《狱中自述》,字体苍劲有力,书写一丝不苟,没有丝毫的慌乱与犹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临刑前,他目光镇定,泰然自若,视死如归。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正是李大钊的生动写照。值此李大钊同志牺牲95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这位无产阶级英雄的壮烈人生,以缅怀先辈的伟业,学习先辈的精神,继承先辈的遗志。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乐亭县,从小孤苦伶仃,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也在他一岁半的时候撒手而去,他是由老祖父抚养长大的。老祖父是个读书人,渴望把自己的孙儿培养成能光宗耀祖的读书人,因此在李大钊幼时即严格要求。李大钊3岁识字,5岁时就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
他从小学习就很刻苦,在7岁时就到附近村子的私塾去读书,他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却是最用功、学习最好的学生,常常得到老师的夸赞。后来到另一个举人家里读书,同样得到先生的称赞。但与现在刻苦读书的年轻人不同,李大钊读书从来都不是为了“内卷”。在他读书的年代,正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政权压迫的时代。他5岁时发生了甲午战争,11岁那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至乐亭附近。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在李大钊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3岁那年在听了黄玉堂老师讲的太平天国故事后,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从此,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便时刻牵挂在他心中,读书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翻身当老爷,而是要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使所有人不受压迫。他后来在《狱中自述》中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考入了永平府中学。在永平府中学的两年里,他常常和进步同学讨论国家大事,接受新思想,手不释卷的阅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1907年夏,李大钊考入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这里遇到了史地教员白亚雨。白亚雨老师在辛亥革命时是同盟会会员,领导发动了滦州起义并壮烈牺牲,就义时高呼:“此身可裂,此身不可屈。”白亚雨老师的革命思想和英雄气概,进一步坚定了李大钊的革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