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1917(上)
在斯大林结束流放回到彼得格勒、列宁从瑞士回来之前的三个星期里,实际上是斯大林领导着全党。在对待临时政府态度上,斯大林与列宁发生了矛盾。斯大林认为,在资产阶级完全转向反革命之前,仍然有争取和督促他们继续巩固革命成果的可能性,此时不能放弃对临时政府的支持,眼前也不具备由苏维埃单独掌握政权的条件。远方的列宁认为:“完全不信任新政府,不给新政府任何支持,特别要怀疑克伦斯基,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斯大林错了,十月革命很快就爆发了。
本文为《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连载之十四
中篇·中央委员斯大林(1912-1924)
3
1917(上)
警察局留存的斯大林案卷,1911年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此后,早已虎视眈眈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英法俄)和“同盟国”(德意奥)相继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是一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原料和市场、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为了动员本国人民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各国资产阶级政府都举起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旗,希望人民相信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拯救民族”,号召韭菜们踊跃参战“保卫祖国”。
在这种情形下,曾经在1912年巴塞尔会议上通过反战决议的第二国际各社会民主党背弃了这一决议,纷纷在议会投票中支持本国政府的军事拨款,站到了资产阶级政府一边。第二国际在事实上走向了破产。
在俄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党选择拥护沙皇政府,而孟什维克在稍加犹豫后也站到了“祖国”一边。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提出了大胆的主张:不但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且要反对本国政府,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战败,从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以由战争引发的革命来消灭战争和反动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介于孟什维克“保卫祖国”论(右派)和布尔什维克“本国战败”论(左派)之间的,还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中派”提出“不胜不败”论,即既不应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获胜,也不应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战败。“中派”名义上与右派不同,实际上和右派一样都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进行。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及“中派”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于1914年10月在《社会民主党人报》发表了布尔什维克的宣言书——《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成为战争期间俄国国内各政治派别中唯一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力量。当然,这一立场也使布尔什维克遭到沙皇当局更强硬的打击和迫害,大量党员被逮捕、报刊被查封、组织被破坏。并且,当局制造消息,称布尔什维克的“本国战败”论实际上就是要让敌国即德国胜利,这是通敌和卖国行径,而列宁本人就是接收了敌方资助的“德国间谍”。但是,迫害和造谣污蔑没能消灭革命运动,人民对战争和暴政的反抗不可阻止的增长了起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