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一生“叛逆”的农民运动领袖,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被捕后拒绝党组织营救

2022-08-31 3667 1
作者: 蒋国栋 蒋正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说起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的领袖,想必多数读者首先会想到毛泽东。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能够与毛泽东并称为“农民运动的王”这一称号的,便是彭湃。1927年4月,汉口长江书店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书名出版发行,时任中共中央、中央局委员的瞿秋白为该书撰写序言,在这篇《序言》中,瞿秋白给毛泽东和彭湃冠以“农民运动的王”称号。彭湃,一位出生于地主家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一生行地主阶级的“叛逆”之事。他身为地主却不收租,学富五车专教农民识字,绫罗绸缎不入他眼,粗布汗衫最倾他心。他勇于挣脱世俗束缚,毅然走上探索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他心怀大志,奔赴海外求学,回国后,投身革命,传播真理,掀起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以实际行动感染农民、领导农民发动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被毛泽东称赞为“农民运动大王”,是中国共产党名副其实的农民运动领袖。

  一、心怀宏愿,求学海外

  彭湃(原名彭汉育)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他出生的时候,彭家已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每年收入约千余石租,共计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彭家有家庭成员近三十口人,“平均每一人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可以看出,当时彭湃所处的生活条件是极优渥的,完全可以做一个世俗享乐的“少爷”。但彭湃年少起就极为同情农民,他曾为自家的佃户被父亲无理地压榨而难过,为被兄长催租而心酸,他不明白为何这些勤劳的农民终年劳碌却仍衣食无着,而富人不劳动却衣食无忧。他深深地为这种不公平感到愤慨,于是自小就有了要解放农民的宏愿。

  当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许多进步青年选择外出留学寻求救国真理,彭湃亦不甘落后,挥别亲友,奔赴日本。至东京后,他为自己改名为彭湃,希望自己能够像“浩瀚的大海那样澎湃,去冲刷那黑暗社会的污泥浊水”。勤奋好学的彭湃很快就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于1918年考入了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科。对于这一学科的选择,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将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秉志改革”。

  ◆1917年彭湃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接触到进步思想。图为彭湃在日留学时伏案学习。

  然而入学没多久,国内段祺瑞政府就做出丧权辱国之事,彭湃心系国运,以其特有的方式投入斗争之中。同年3月25日,段祺瑞政府在卖国丧权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上签下字。留日学生得到这个消息后愤怒难当,平时并不喜欢照相的彭湃,特地邀集留日同学黄霖生、陆精治一起合影一张,以此纪念国耻,还在照片上题词写道:“民国七年中国军事亡国协定被迫签订之日,特摄此‘国丧纪念’照片,以示国仇之不忘。”两个月后,留日学生集会纪念“五七”国耻三周年之际,受到了日本军警的逮捕和侮辱,为了抗议暴行捍卫尊严,三千名留日学生决定罢学回国,彭湃勇挑重担,回到上海组织成立了“救国团总事务所”,在《国民日报》发表《归国学生泣告同胞书》,号召反日救国运动。随后他又到广州参与了“救国团广州事务所”,参加起草《留日广东学生同乡会宣言书》,控诉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还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言书一经发表,就受到了爱国志士们的支持,掀起了一股热烈的爱国救亡运动。紧接着,彭湃回到家乡海丰县,将留学期间遭受日本政府迫害的经历悉数告与乡亲父老,掀起了海丰的反日爱国运动。虽然彭湃等人的努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但是北洋政府却坚持媚外政策,不仅不支持他们,反而强迫他们回日本继续留学,否则就要取消其留学资格。为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彭湃等人只得忍辱负重,再度赴日。通过此次斗争,彭湃想要拯救民族危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他一边更加努力地学习,一边继续从事反日爱国运动,以至于被日本警察列入了“黑表”,经常受到监视。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