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福斯特·斯诺:与中国共产党结缘的美国友人

2022-11-07
作者: 哲学与大众 来源: 哲学与大众公众号

  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曾是美国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前妻,《续西行漫记》一书作者。她的婚前名字是海伦·福斯特(Helen Foster),笔名是尼姆·威尔斯”(Nym wales)。

  【编者按】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同外部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党。百年来,中共与国际上各种进步力量保持友好交往,其中包括许多客观介绍中国国情、倡导中美友好合作的美国友人。

  1907年9月的一天,美国赛达城一个律师家中迎来一位新成员,为这个祖祖辈辈开发美国西部的普通家庭带来无限快乐。祖辈们正直勤劳、明辨是非、乐于助人的品德在这位新成员身上得以延续传承,也决定了她一生追求真理与正义、反对战争与邪恶的品性。她,就是为中国抗战笔耕不辍、与红色圣地结缘至深、为中美两国人民架起桥梁的美国著名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

  1931年,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24岁的海伦·斯诺只身乘船来到上海,在任职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秘书期间,结识了美国外交官保罗·休斯顿(Paul Houston)。这位目睹了广州起义始末、同情中国共产党境况的美国同胞,给年轻的海伦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从宋庆龄、鲁迅等友人那里受到的启迪,海伦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立志为中国人民做些事,并于1932年与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结婚。

  斯诺、海伦与学生运动的酝酿

  1935年,斯诺夫妇居住在北平崇文门内苏州胡同里的盔甲厂13号。斯诺夫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们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当时正是一二·九运动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华北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爱国学生们义愤填膺,呼吁抗日救亡。此时,斯诺夫妇家成为了北平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

  青年学生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

  “一二·九”运动爆发以后,斯诺与海伦多层次、多渠道地联络英美媒体,以引导国际舆论支持学生运动,推进运动持续发酵。斯诺本身就是纽约《太阳报》《每日先驱报》等媒体的驻华记者。同时斯诺夫妇不断加强与《密勒氏评论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亚细亚》杂志、合众社华北分社及北平路透社的联络。另一方面,李敏、黄华、黄敬、陆璀、张兆麟等学生为斯诺夫妇提供学运动态的第一手信息,这也使英美媒体更愿意从斯诺夫妇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一二·九”运动是斯诺、海伦通过其人际关系影响中共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起点。这场运动给国民党政府的国策带来压力,缓解了中共在陕北的困境。

  《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世界对红色政权的认知很多都来源于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该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但是这本书的诞生却离不开他的妻子海伦。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本书应该算是斯诺和海伦两人合作,两次西行所共同完成的,她收集了斯诺一书中急需的大量材料,而且还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有关朱德和西安事变的整个篇章素材都是海伦提供的。

  1936年10月27日,斯诺从延安回到北平。海伦帮忙整理资料,去照相馆冲洗照片,还给他提供最舒适的环境让他安心写作。在斯诺创作《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有过多次争论,海伦也提出过很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尤其是当斯诺让海伦删节毛泽东自述的生平事迹时,她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经典,也将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精髓。她建议原封不动的保留毛泽东亲口讲的每一个字,斯诺采取了妻子的建议,正是这部分内容成就了《西行漫记》里最为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在斯诺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向任何人如此详细的讲述过自己的生平历史。在帮助斯诺写书的过程中,海伦很受鼓舞,她决定要亲眼目睹当时迅速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

  不畏艰险,冲破层层封锁踏上延安之路

  “我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泽东要。”埃德加·斯诺结束陕北之行回到北平时带回一顶旧军帽,海伦非常喜欢,本想以礼相赠的埃德加没想到被拒绝了。那一刻,海伦前往红都延安的决心已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1937年春,一列火车徐徐从北平车站开出,终点站是西安。坐在头等车厢的海伦,萦绕脑海的都是她将如何走好这趟记录红色中国内幕之行,希望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寻找被斯诺遗漏的宝贵素材。

  海伦的西行充满了冒险,甚至比斯诺当时的处境更危险。斯诺进入红区是由东北军护送的,而海伦在1937年4月23日到达西安时,此时西安事变已经发生。当时的情形十分严峻,在海伦到达之前曾有两名记者秘密到过红军前线,使得国民党更加警惕。到达西安之后,国民党派人看守她,防止她逃跑到延安。她想办法找人帮她逃脱,但是没有人敢冒这个险,连红军也没有办法,最终在美国青年肯普顿·菲奇(Kempton Fitch)的帮助下制定了一条逃跑的方案,他们又找到了一个传教士的儿子弗雷姆·希尔,一名瑞典的机械工,海伦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给了他,让他负责找一个司机和一辆将军的车以便在黎明出城门时不受阻拦。而海伦则需要甩掉那些士兵,然后由菲奇护送她找到那辆车和司机。然而这个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却又遇到了困难,在预逃跑的当晚,西安颁布了戒严令。尽管没有收到约定的信号,她还是从窗户勇敢地一跳,然后径直走到城门,勇敢地对着门警说“我要回家”。

  1937年4月30日,海伦终于到达了延安,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召开,各地的共产党领导人和各路红军将领都聚集到了一起,她约见采访了很多人,提出了成千上万的问题,全部采访结束时,海伦的采访笔记多达27本。

  左图:1937年,海伦与朱德将军合影。右图: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一些照片。

  (图片来源于杨百翰大学海伦·福斯特·斯诺馆藏)

  在延安近5个月的时间里,海伦收集了丈夫在保安未及采访到的红军领导人的情况,其中包括朱德本人以及斯诺离开苏区后与中共红军胜利会师的红二、四方面军的指挥员。她采访了不下6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还为其中的34人写了小传,特别是同毛泽东进行了5次难忘的长谈。她的采访,不仅大大充实了丈夫正在撰写、修订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而且还写成了堪与《西行漫记》相媲美的姐妹篇《红色中国内幕》(Inside Red China)(又名《续西行漫记》)3本书。

  作为一名女记者,她对延安革命军队中的女性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采访了30位妇女领袖,其中有李伯钊、蔡畅、刘群先,还有康克清以及后来加入红军革命队伍的丁玲。她到延安其中的一个动机就是以妇女的眼光探访记录共产党妇女的实际经历。

  《红色中国内幕》中,海伦收集了很多人的资料,讲述了他们的革命故事,尤其增加了很多斯诺《西行漫记》中没有涉及的人物,还有专门介绍妇女革命的章节。尽管新闻界对《续西行漫记》一书的热情远没有达到对《西行漫记》那种程度,但是斯诺夫人的报道总体来说还是很受欢迎的。美国记者罗德尼·吉尔伯特(Rodney Gilbert)和美国著名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都强调说,斯诺夫人早就倾向于承认共产党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认为《续西行漫记》值得一读。

  两次访问梦牵魂萦的新中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新中国,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打开了中美关系之门。海伦这时已经65岁了。她迫不及待要访问梦牵魂萦的新中国,但她生活贫困,经济拮据。为筹措来中国的旅费, 她卖掉了一部分家具和从中国、日本、菲律宾购置的几乎所有的收藏品。在请黄华帮助她办理来中国的手续时,黄华提出中国愿意为她提供整个旅行的费用,但她坚持由自己出钱。她说:“不论是埃德加·斯诺还是我,从不接受任何政府或集团一分钱,如果接受了,我就失去了读者,我们是独立思想的作者。”还说,“我的书,主要是写自己在中国的不平常的经历,写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我写作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表达一个纯正的美国人的思想感情。

  海伦于1972年12月至1973年2月初和1978年两次访问新中国。1972年的访问中,在北京,朱德、邓颖超、康克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她。海伦从内心里是十分渴望会见毛泽东、周恩来,但当时美国飞机轰炸越南河内,局势十分紧张,毛、周非常繁忙,她没有提出要求,而是在离开北京到湖南访问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她在信中说:“我们感谢您为保持中美人民友谊的自然发展趋势而做的一切。”随信还送去了她的《续西行漫记》中译本和斯诺当年在北平写作《西行漫记》的一张相片。海伦到达长沙后,收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给她的信。毛泽东的信中写道:“你的信和你写的《续西行漫记》一书都已收到。信写得很好,我很久以前读过这本书,非常感谢。我祝你在回国途中一路平安。如果你想再次来中国,你将受到欢迎。”周恩来的信中说:“在你这次访问期间,我没有会见你。你离开后,邓颖超同志向我谈起你时,我对此感到抱歉。我希望你下次来时仍能见我。祝你新年快乐,一路平安。”

  1972年,朱德、邓颖超、康克清接见海伦·斯诺(前排左4)

  海伦在湖南特意去了毛泽东的故乡韶山,还在毛泽东1959年重归故里时住过的房间里住了一宿。她还到浏阳、文家市等地访问,追寻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井冈山的足迹。这次访问,海伦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拍摄了上千张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的照片。她写出了《重返中国》和《毛泽东的故乡》两本书。在前书中, 她写道:“我始终觉得自己是美国人民的私人代表——我应当把中国的情况告诉美国人民……我始终站在一个热爱美国历史和传统,同时感到自己对美中友谊负有自然使命的美国人的立场上看中国。我站在已如此暗淡的正在失去的地平线上,经济上几乎难以维持生计,体力上几乎难以工作,但是,我仍然有自己的归宿,有自己的使命感。这就是把我在中国的见闻,把我学到的知识告诉我的美国同胞。

  海伦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怀有深厚的敬佩之情。在她眼中这三位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革命的亲密战友,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她作比喻写道:“如果毛泽东是头脑,朱德是心脏,周恩来就是执行的手。”1978年, 海伦再次访华时,这三位革命战友都已在1976年相继去世,她十分悲痛。海伦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时泣不成声。她说:“他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他改变了中国,世界也因此变了样。”

  1991年,海伦被授予“理解和友谊国际文学奖”

  越洋颁奖

  199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把首届“理解和友谊国际文学奖”授予海伦。她在越洋电话中对中国友人说:“30年代,我目睹和报道了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领导的中国革命。在过去40年里,我一直关心着新中国的进步,由于她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创造的伟大成就是令人鼓舞的。全世界都可证明,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世人有目共睹。这一切,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都是一件大好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和文化。我向来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她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种制度共存,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也是一个多事的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之间,需要沟通,需要理解。”“中国人是聪明勤劳的。我相信,中国政府将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她的人民走自己的道路,取得更大的成功。”

  1996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海伦“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人们赞誉海伦是促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永不疲倦的架桥人。

  资料来源:

  《她与中国抗战的不解之缘——写在海伦·福斯特·斯诺诞辰110周年之际》,作者:孙振广、刘庆、颜士强,《军事记者》,2017年;

  《海伦·福斯特·斯诺的西行之旅》,作者:武海凤,《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0期;

  《绵绵不绝中国情——纪念海伦·福斯特·斯诺》,作者:武际良,《友声》,2008年;

  《再论斯诺、海伦与一二九运动之关系》,作者:张牧云,《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

  本文转载自“上海美国研究”公众号。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