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逻辑及其当代境遇
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或学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更具有一种整体性的视野。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一整体性表现为人类的整体性历史进程,资本主义是人类解放历史进程中私有制发展阶段的最后环节;从空间性来看,这一整体性表现为人类的发展超越于地方性的分割与局限,走向资本主义开创的一体性的世界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著作中,始终将资本主义置于“世界性”的语境中予以剖析,其中《共产党宣言》是这一世界性视野最典型也是最集中的体现。这一世界性的论述话语,正是我们今天全球化话语的重要源头。同今天相比,《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845年,全球化只不过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马克思在其中关于“世界性”的论述,已经包含了一个关于全球化的完整的理论与逻辑。学者们广泛注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世界性”话语,这一话语的内在理论逻辑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澄清。这一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全球化的理论基点。当然,当代社会尤其是冷战之后,全球化进程加速度地发展和深化,出现了超越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新景象。审视和透析《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世界性)思想及其与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仍然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全球化理论的基础。
一、世界性(全球化)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共生
人类具有共同的起源,并在史前时期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但在人类发展的绝大多数时期,人们是在地域性的分割中发展的。在工业社会崛起之前的前资本主义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或全球化。这不是说,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而是说这种交流没有达到“世界性”或“全球化”的水平。首先,这样的交流是局部的偶然的,仅仅表现为各部族偶然相遇的交往或相邻地域间的交流,顶多表现为个别商路中(丝绸之路)的长距离商品交换。其次,这种交流的功能是辅助性的,没有形成真正的共同生活机制。这种交流只是地域间基于有限的生产剩余展开的自身稀缺性产品的交换,没有形成广泛的分工协作体系。之所以如此,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全球性的统一的经济、社会机制,真正将世界连接成一体。资本主义的诞生,则提供了这样的整合机制。同时,世界性和全球化又助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全球化、资本主义正是在互动中共生发展的,这是现代性的真正奥秘。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正是建基于这一世界性的现代性发展的背景之上的。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资本主义正体现了这一走向世界历史的趋势。在《共产党宣言》中,则进一步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现代阶级关系取代传统等级关系开始其论述。他们在谈到资产阶级的诞生时,是将其与地理大发现这一全球化的早期景象联系在一起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