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切,你好年轻呦!
1960年11月16日,切.格瓦拉见到了他的偶像。
那个慈祥的教员、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握着他的手说:“切,你好年轻呦”。
是啊,那时候的格瓦拉,还是个年轻人,才32岁,甚至直到他牺牲,也才39岁,“革命的人永远年轻”。
其实就在一年前,1959年4月,中国新华社的记者庞炳庵和孔迈去古巴采访,格瓦拉接受了采访,临走之前,格瓦拉忽然扭头从自己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油印的小册子,对两位记者介绍说:“你们看,我是毛主席的学生。”庞炳庵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毛主席《论游击战》的小册子,格瓦拉将这本小册子送给中国记者,并且特别强调说这是在古巴游击战争的前线印刷的,是来自中国的“精神粮食”。
格瓦拉自己,也写了一本《游击战》的书,总结的是自己在南美的革命经验,后来中国的朋友向他要《游击战》时,他拒绝了,他说“毛主席是游击战大师,可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我怎么好意思把小学生的作品拿出来给中国同志们看呢?这不就是‘向养蜂人兜售蜜糖’(西班牙谚语,近似于中国的班门弄斧)吗?”
格瓦拉曾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描述了两个月大的女儿:“我那共产主义的灵魂兴高采烈,因为她长得像毛泽东,宽宽的前额,亲切的眼神和鼓起的下巴。虽然目前只有五公斤,但将来一定会长得像毛泽东的。”
从个人的道德、品质、信仰、坚定的信念来看,切.格瓦拉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不可腐蚀的游击英雄,他对拉丁美洲人民爱得热烈而深沉,他对美帝国主义的霸权深恶痛绝,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不可摧,而且他也最终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对拉丁美洲资产阶级的语言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切.格瓦拉这个人,其实形象经历了两级反转。
当年他牺牲后,因为他帅气的外表和形象,又因为他传奇的故事,充满激情的革命文字,使得他被整个西方世界的年轻人追捧。
甚至还有他死亡时照片呈现出一种“耶稣遇难”的宗教美感,乃至于当年枪杀他的小兵后来跑到古巴,治好了自己的眼睛——靠的是当年切格瓦拉在古巴建立的人民医疗体系......这让他成了“神”。
他忽然就成了西方世界流行文化的标志,资本家们把他的头像印在T恤文化衫上,狠狠赚了一笔钱。
早些年,他在中国并不出名,十年前,在中文互联网上公知横行的时候,某些公知把他说成“妄人”,故意丑化、娱乐化他的形象;但在今天,随着拉丁美洲革命知识的普及,有人更多人开始崇拜他、追捧他、把他的形象“圣人”化,这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