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丨惟人生赖奋斗而存:周恩来的家书

2023-01-21 1016 1
作者: 毛胜 来源: 学习时报

  俗话说,见字如面,见信如晤。尽管时隔多年,但我们今天静心阅读周恩来的家书,仍然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点。特别是家书中所体现的对革命真理的探求、与革命伴侣的浪漫、给革命晚辈的嘱托,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周恩来的思想、作风和革命情操,让人深受感动与教育。

  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

  青少年时期,周恩来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采取各种方式了解改造社会的学说主张,通过比较来选择拯救中华的具体途径。

  1921年1月30日,周恩来给表哥陈式周写了一封长信,畅谈自己旅欧以来探求救国之道的体会和收获。他说:“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留学的目的“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至若一定主义,固非今日以弟之浅学所敢认定者也”。在他看来,这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社会改革方案:一种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暴力手段,“一洗旧弊”;另一种是英国的做法,采取“不改常态”的“渐进的改革”。至于这两个方案,哪个更适合于中国,他尚无定论:“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他还明确表示,“以今日社会之麻木不仁,‘惊骇物议’,虽易失败,然必于此中乃能求振发,是又弟所深信者也”。

  为了进一步比较俄、英两种改革社会的途径,周恩来到英国深入考察工人运动情况,围绕英国煤矿工人罢工先后写出《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等9篇通讯,并从这个事件中得出结论:“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欲罢工事之妥协难矣。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观此益信。”2月23日,周恩来再次致信陈式周,结合最新的考察和研究,指出,“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吾国立国本以农,然今日之急,又非工农兼重不为功”,“使今日之留学界能有彻底的觉悟,回国能不为势动,能不为利诱,多在社会上做一点平民运动,则工场技师,农庄庄师,何不可兼为启诱农工阶级智识之良师。产业与教育之振兴兼程并进,根本方面只要多着一分力,表面上的军阀资本家政客便摇动一块,此种向下宣传,吾以为较空言哲理改造者强多多矣”。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