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丁琪:《申纪兰》全国公映,被历史遮蔽的“先锋女权”不应被遗忘
6月28日,讲述申纪兰传奇一生的院线电影《申纪兰》将于全国公映。该片由哈斯朝鲁执导,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岳红领衔主演,讲述了申纪兰坚守西沟、心系农村、情系农民、履职尽责,从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传奇人生故事。
提起申纪兰,估计多数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她是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女性,也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可以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化石”。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这片故土,享年91岁。
作为一个生长在山西农村的劳动妇女,申纪兰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主要是她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1951年,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岁的申纪兰当选为副社长。她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并克服男社员的反对争取到了男女同工同酬。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报道了申纪兰的事迹后,她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男女平等运动的典范,并推动了男女同工同酬写进宪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感谢申纪兰。今天中国的女性地位和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不仅远远高于日、韩等东亚文化圈国家,而且高于大部分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正是以申纪兰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功绩。
被遮蔽的历史: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
历史上的女权主义运动,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主要以中产阶级妇女为主体,她们要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和法律地位,这就是自由主义女权。
对这种同一性公民权利的争取,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题中之意,但是同一性公民权利背后的阶级差异和对立,就在这种运动中被遮蔽掉了。也就是说,不仅有男人/女人的差别,还有资产阶级男人/无产阶级男人、资产阶级女人/无产阶级女人的对立。与男人/女人这种自然生理性的对立相比,这种在阶级结构上的对立是更为根本的对立。
因此,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女权,更关注的是底层劳动妇女的解放。它强调不仅要实现女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而且要打破私有财产制度和既有的阶级结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中就出现了自由主义女权和社会主义女权的分歧。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女权也获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一方面使妇女得以从封建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打破了毛泽东所说的“父权”、“族权”、“夫权”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另一方面也推动广大妇女走出家庭、广泛参与社会公共劳动,逐步实现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和平等。曾经饱受压迫但又呆滞、麻木的祥林嫂、白毛女,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变成了申纪兰、吴桂贤、郭凤莲、郝建秀、戚桂芝……他们打破了传统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成为合作社社长、纺织工人、拖拉机手、火车司机、飞行员;她们不仅走出了家庭,而且打破了男性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有的甚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