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大革命题材电影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这首广为传唱的《工农兵联合起来》是电影《大浪淘沙》的插曲,气贯长虹、明快有力,生动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革命者的豪情。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影,《大浪淘沙》通过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极力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不同人生命运转折的社会现实。重温经典,仍能从中受益无数。
(一)
电影《大浪淘沙》改编自朱道南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主要讲述了大革命时期四位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和余宏奎, 为寻求出路而离乡求学、声援北伐。北伐后,靳恭绶、顾达明接近革命党人,思想逐渐进步,行为勇敢;杨如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而余宏奎却投靠了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余宏奎彻底成为叛徒,杨如宽因为惧怕革命而当了逃兵,而靳恭绶、顾达明依然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并且在枪决叛徒后,参加了秋收起义,走上革命道路。
故事的叙事脉络和冲突根源,在于兄弟四人同中有异的人生遭遇和截然有别的道路抉择。他们都出身于山东农村家庭,因不满现实黑暗、寻找光明出路结拜为兄弟,在参与革命活动初期,他们生死与共、携手共进。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在复杂的斗争中,他们的思想发生分化,四兄弟关系也随之破裂。
选择正确的道路,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几位青年在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中探索、追求、拼搏、厮杀,在革命浪潮中接受历史的筛选,并以不同结局及血的事实表明,中国青年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才是希望所在。
影片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党员形象被真实生动地塑造出来,尤其是身处大革命的风口浪尖,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受的跋涉与探索的曲折历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为之感动。
“看看现在,想想济南,为了革命,我靳恭绶抛头颅,洒鲜血,也万死不辞。”在欢庆胜利的人群中,靳恭绶激动地对爱人谢辉谈道。谢辉也兴奋地说:“只有今天,我才感到自己是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些知识青年形象,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时代精神,使观众能深切体会到历史对人生路径选择的深远影响。
(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也许是应验了《大浪淘沙》的片名,这部影片早在1965年底就完成整体拍摄,直到1977年才与观众正式见面。在这12年的时间,影片反反复复修改,最终收获巨大成功。
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出自珠江电影制片厂,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都曾为影片提出细致的修改意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革命题材少,不少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干部老同志只要到广州出差,都会到厂里询问拍摄进度,哪怕只是样片也愿意看看。剧组也十分珍惜这些机会,每次都认真听取意见。比如为加强政治斗争戏份,剧组增添了长沙军校门房之子张大荣及其在湖北领导农民闹革命等人物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