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苏联解体后,王震这才感慨:其实我们当初都误解毛主席了
在1991年的那个深冬,曾经堪称世界巨人的苏联,在寒风中化为一片瓦砾。这个强大到足以与美国平分秋色的国家,宣布解体,划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它昔日的壮丽景象和无比强大瞬间消失,只留下一片废墟和遗迹,令人不胜唏嘘。
与苏联共享社会主义理念的国家,对此感到震惊而又惊恐。毕竟,苏联的垮台对于一些小国来说,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的打击。
在中国,这个消息的传来,就如同一颗炸弹在公众之间引爆。在得知苏联解体的消息后,王震将军深感震撼,对身边的人重复道:“我们都误解了毛主席,他早就预见到这一切,至少比我们早了50年。”
那么,我们从何处开始解读王震将军的这番话呢?
王震将军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从小就饱受压迫和磨难。这种经历使他从小就有了要改变黑暗的旧中国的坚定决心。
在成长过程中,王震曾是一名铁路工人,生活艰难困苦。然而,共产主义的理念如同破晓的阳光,照亮了他的生活。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沙铁路上组织工人运动,王震深深地赞同中共的宗旨。他积极接受新思想,这段时间,他还担任工人纠察队的队长,展示出极高的领导才能。1927年,王震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大革命失败后,王震决心与国民党进行抗争。在1933年的五月,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四次反围剿的关键期。在这一期间,王震将军带领部队参与了激烈的九渡冲战役。他灵敏地洞察到了敌军的弱点和防线的薄弱之处,亲自带领士兵们冲向敌方后方的高崖。此举出乎敌军意料,打乱了他们的阵型,击败了众多守军。
到了1934年的七月,王震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政治委员。当时,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正在进行,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危急关头,王震和军团长萧克一同率领部队向西开拓新的战线,为中央红军探路,他们成为了红军的急先锋。
在行进的过程中,王震参与了十万坪战斗的指挥。他们击败了3000多名敌军,取得了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的首场大胜。
到了1938年的二月,王震率领部队持续攻克了宁武等七个县城,建立了抗日政权,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王震率领部队频繁与敌军交战,取得了连续的胜利。
1965年的八月,战争爆发了。巴基斯坦孤身一国,请求中国提供援助。巴基斯坦总理亲自给毛主席写信,寻求帮助。
在这之前,巴基斯坦无比焦虑地寻求美国的帮助。然而,美国在权衡自身的利益,他们并没有选择支持巴基斯坦,反而在印巴两国间的利益天平上倾向于印度,以此来牵制中国,甚至有意在中国的边境引发冲突。
这就是中国在那个时候所处的外交复杂环境,给毛主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对毛主席而言并非不能承受之重。他曾经历过种种磨难,领导中国从新生,建立了新中国。他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复杂而畏缩,他更关注的是社会风气的微妙变化。
在那个时期,中国社会风气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1954年,中国正准备开展核武器的研发,赫鲁晓夫却认为我国只需要做苏联的小弟就可以,完全不需要原子弹。
然而,毛主席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不会就此屈服,他们反驳赫鲁晓夫,强调中国将研制自己的核武器,甚至航母和卫星。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有人认为,“既然苏联让我们不要造核武器,那就别造了,不要挑衅苏联。毕竟,没有苏联的支持,我们研制核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一年之后,中国科研人员在新疆发现了核武器的原材料并开始研发,这种言论仍在社会上持续发酵。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潮在清朝晚期就已显现,当时的官员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启动了洋务运动。
对于那些发展中的国家,借鉴和学习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本质上并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表现出极度的崇洋媚外。
这些人或许是被西方的强势所震慑,他们对外国人充满了无尽的敬仰,甚至常常盛情款待这些外国人,用尽可能的华丽的宴席来迎接他们。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他们不仅满心欢喜地邀请这些外国人到他们的宴席上,甚至会邀请他们担任朝廷重要的官员,这实在是令人发指。
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人辩解是出于对国家的无奈,但是这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让国家一步步走向了歧途。所以,新中国建立之前,毛主席对这种崇洋媚外的行为深感厌恶。
每当谈及这些行为,毛主席总是忍不住流下眼泪。他曾经说过,想到为了建立新的政权,牺牲了无数的青年和好同志,他深感忧虑,担心今天的政权。
虽然毛主席没有明确地预见到苏联的未来,但是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苏联未来并不乐观。
事实上,多年后的苏联解体,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毛主席的预见是正确的。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特权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这一点,从《别拉韦扎协定》签署时,苏联人民并没有站出来抗议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深知那些特权阶级能够改变国家的本质,因此他十分担忧,特别是那种“革命胜利了,该享受享受啦”思想,令他深感不安。
回忆起毛主席的预言,王震将军深有感触。当时的王震对毛主席的话并未深思,反而以为他在吓唬自己。然而,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给他当头一棒,让他深刻认识到,当初毛主席的预见是多么的准确。所以,王震感慨万分,觉得毛主席比他们早看出五十年后的事实。
1965年5月22日的那一天,毛主席和随行人员访问了茨坪。茨坪的变化让毛主席深感感慨,眼前的井冈山和过去相比已经焕然一新,不再是昔日的荒芜之地,而是灯火辉煌。这种转变,离不开井冈山人民的鼎力支持和井冈山精神的熠熠生辉。毛主席感慨万分,他对大家说,没有井冈山人民的坚定支持和井冈山的坚韧精神,今天的变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毛主席经常回顾过去,在井冈山斗争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讲起这些事情来,毛主席总是津津乐道。
当时,毛主席像一位慈祥的老师,带领着王卓超等人在路上走走停停,他会问大家各种问题,比如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艰苦奋斗精神,汪东兴补充说还应该有支部建在连上。毛主席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井冈山的经验值得借鉴,尽管现在提倡艰苦奋斗,但是却忽视了士兵委员会的作用。他警告大家,绝对不能实施少数人的高薪制度,而应该科学合理地缩小收入差距,避免任何人利用职权享受特权。
毛主席回忆起苏联的教训,苏联的修正主义已经改变了列宁党的原本面目,他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不能走他们的老路,而应该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坚守革命制度和优良作风。
当谈及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时候,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在井冈山的岁月,他想起了早早牺牲的卢德铭总指挥长,回忆起自己首次带兵打仗的情景,回忆起王佐和袁文才为接应他们而派人上山的事情。这些记忆,成为了毛主席心中永远的痛和乐,成为他坚守井冈山精神的坚定动力。
毛主席时常回忆起井冈山人民的待他如亲人的关爱,他们在毛主席的政治生涯低谷时,给予他最真挚的支持。尽管有时毛主席的地位动摇,甚至有人在背后嚷嚷要剥夺他的党籍,但井冈山的人民总是对他不离不弃,令他心怀感激。他常常开玩笑地问大家:“你们觉得,井冈山人民对我好吗?”一席话,既是对井冈山人民的真心赞赏,也是对他们的深深感激。
然后,毛主席转向一些令他深感忧虑的问题。他透露,其实他对国家内部的问题颇感担忧,特别是官僚作风的问题。他认为,官僚主义、假公济私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大家一定对这些问题比他们领导人更有了解,但是往往选择保持沉默。毛主席举了苏联的例子,他担心我们国家的高级干部会出现类似于苏联的修正主义倾向,他忧虑道:“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高级干部的子女会不会变得与众不同,成为特权的象征?”
最后,毛主席再度提及井冈山,他说,如今的井冈山已经与38年前大不相同,他相信,未来的井冈山会更加美好。但是,他也强调,我们必须牢记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我们的精神宝库,不能丢失。
在这次重访井冈山的过程中,毛主席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诗深深表达了他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决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