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丨邓小平: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强调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建设和全面发展的事业。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重温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对于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践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邓小平敏锐地注意到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79年3月30日,他首先指出:“我们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风气是健康的。”然后他特别提到:“我们提倡中国人和外国人发展正常交往,这对于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必要的,对于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也是必要的,今后这种交往还会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对少数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由左至右)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作了庆祝国庆30周年的重要讲话。叶剑英的讲话稿是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由胡乔木具体负责起草的。邓小平要求这个讲话要有一些新的内容,要能讲出新水平。根据邓小平的多次指示,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达到邓小平提出的要求。讲话稿对四个现代化作出新的解释,不仅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而且还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相当完整地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纲领。这个提法是对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贡献。
同年10月,邓小平在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从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服务的角度,阐述了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