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诗词中的军民情深

2024-03-21 433 0
作者: 张大伟 来源: 学习时报


 

  粟裕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被誉为“常胜将军”。但他始终谦虚地以“沧海一粟”自况,以“普通一兵”自律,发之于诗词,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对广大人民的拳拳深情。

  

“地覆天翻今非昔”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时任前敌委员会警卫班班长。随后,他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跟着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时任连长、党代表。粟裕非常珍惜自己这段人生经历,在晚年重访旧日战场时依然心潮澎湃:“南昌风雷震大地,潮州七月红南粤。碧血洒韩江,激流汇井冈。重来已过半世纪,地覆天翻今非昔。竹竿山头望,无限好风光。”诗中的“七月”实为农历,人民军队两万余人在“风雷震大地”的南昌起义之后于8月3日向广东方向转移,一路上不断遭到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于9月23日到达广东潮州。经过“碧血洒韩江”的顽强抗争,队伍最后仅剩下不到800人。但是起义领导者朱德、陈毅等毫不气馁,于翌年4月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激流汇井冈”,武装斗争掀开新的一页。1982年,粟裕为纪念建军55周年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伟大的转变——读朱德同志〈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有感〉》。他指出,从北伐失败到土地革命,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次伟大转变。而从南昌起义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建农村根据地,是这个转变的重要标志。转变的激烈斗争,产生锻炼了人民军队,这正是语中“地覆天翻今非昔”的巨变。
 

  “敌后军民齐奋战”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国民党旧军队最大的不同是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粟裕在戎马生涯里始终坚持人民军队思想,用兵如神、屡立战功,抗日战争初期的韦岗、官陡门伏击战就是其中的两个生动战例。韦岗是位于江苏镇江至句容之间一个小镇。1938年6月,时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的粟裕指挥军队在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辆,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20余名,击毁汽车4辆和大量军需物资。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的首战,胜利极大振奋了沦陷区群众。他为此题诗:“新编新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1939年1月,粟裕指挥军队长途奔袭安徽芜湖附近的官陡门据点,仅20分钟就全歼守敌300余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他在《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诗》中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战况:“新四军,胆气豪,不畏艰险与疲劳。七十里之遥,雪夜奔袭芜湖郊,伪军无处逃。伤毙满沟,活捉四十余,步枪四五十条,机枪三挺,驳壳十余条……广大人民兴高,同声咒骂汉奸罪不可饶!”军民团结一心,是新四军不断出奇制胜的法宝,粟裕直到晚年仍然念念不忘。1978年,他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时,追忆“八省健儿群英会,抗日旌旗向东挥”的激情岁月,描绘了“敌后军民齐奋战,日寇弃甲又丢盔”的动人场景,他的这些诗堪称“诗史”。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