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王忠新:粟裕“京沪杭战役”的卓越指挥不能被虚无
粟裕“京沪杭战役”的卓越指挥不能被虚无
“渡江战役总前委”的作用不能刻意夸大
背景:1949年4月20日,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我军立即发起渡江战役。二野65万部队、三野35万部队(含中原军区8万部队),另有四野先遣兵团12万人参战。整个战役分两大阶段:一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二、三野战军组成3个突击集团,一举攻破70万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长江防线;二是攻占南京、上海、杭州及等地。整个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共歼敌43万余人,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谨以此文献给“百万雄师过大江”76周年。
“京沪杭战役”在中国革命史和我军军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在军史研究和文学、影视作品的表现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表现较多,甚至不乏牵强附会的言过其实,而对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的杰出表现,不知有意无意,却几乎忽略不计,而粟裕将军却是“京沪杭战役”的核心军事指挥者。
一、粟裕是《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核心制定者
战役计划是战役行动的蓝图。唯有了解清楚战略、战役、战术之间的概念和区别及相互作用,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役、战术,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和落实并最终实现目标。
1.粟裕对渡江作战最有话语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粟裕最早全面进行了调研与侦查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全局在胸。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后经粟裕建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华野暂不渡江南进,这才有了“淮海战役”。虽“暂不渡江南进”,但粟裕早在1948年初,就指挥华东野战军开始了渡江南进的作战准备。
他组建了渡江先遣纵队,先后派出几百名干部到沿江地区开展工作,一个加强营和200余名干部到皖南。
他请东北解放区代为购置了一批改装木船为汽船的引擎,并调查船只分布情况及筹备船只。
济南战役结束当天,粟裕就指令渡江先遣纵队南进到淮河以南、长江北岸,后又派几个加强营到皖中、苏中地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侦察沿江敌情。
他特别注意派部队勘察沿江地形,对长江渡口、水文以及相连的河湖港汊,都进行了详细勘测并绘制成图。
粟裕在红军时期、新四军时期,就长期战斗在江南,并“三过长江”。加之,做了大量渡江准备工作,这对于制订正确的渡江作战方案非常重要。也可以说,粟裕对发动渡江战役计划的制定最有发言权